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小华教授课题组Adv. Mater. :调控双电层结构稳定锌金属负极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133

帖子

1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09:18: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30.7)上发表了我院陈小华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Stabilizing Zinc Anodes by Regulating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with Saccharin Anions”。
        在“碳达标、碳中和”背景下,开发新型大规模储能系统对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其低成本、高安全、高理论容量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大规模储能系统。然而,不稳定锌负极/电解液界面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和枝晶的形成,从而影响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因此,解决锌金属负极稳定性差的问题成为了推动锌离子电池发展的迫切要求。
        陈小华教授课题组提出通过调控双电层结构稳定锌金属负极的技术思想,从理论和实验上揭示了锌负极初始形成的双电层结构对锌负极界面SEI膜组分结构形成的影响。 引入糖精添加剂实现了糖精衍生阴离子在初始双电层结构中的特性吸附,阻止部分水分子与锌界面直接接触,降低/了双电层结构中水分子的比例,形成贫水双电层结构,抑制锌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同时,在锌沉积过程中,糖精衍生阴离子发生分解形成有机-无机混合固态电解质相,进而调控锌离子的扩散,抑制锌枝晶的形成。基于设计的电解液体系, 实现了锌对称电池分别在10 mA cm-2/10 mAh cm-2测试条件下,具有550小时超长的循环寿命,同时容量为达到10 mAh cm−2,相当于2.75 Ah cm−2的超高累积电镀容量,大约是使用裸ZnSO4电解液电池的14倍。即使在4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测试,它仍然可以循环110小时以上。更重要的是,基于SAC/ZnSO4电解液中测试的Zn|Cu半电池库仑效率高达99.6%,表明镀Zn/剥离过程具有优异的可逆性。该成果有力推动了水性锌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添加剂作用机理图。
基于改性电解液的锌负极电化学性能。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黄聪,陈小华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刘智骁副教授为本文提供理论计算指导。硕士研究生赵欣,刘爽,郝逸苏,唐群力副教授,胡爱平教授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长沙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Huang, C., Zhao, X., Liu, S., Hao, Y.-S., Tang, Q.-L., Hu, A.-P., Liu, Z.-X., Chen, X.-H., Stabilizing Zinc Anodes by Regulating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with Saccharin Anions. Adv. Mater. 2021, 2100445.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100445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
       陈小华,男,1962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主任,材料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1992年湖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毕业;1994年攻读材料学博士学位;1998-2001年在浙江大学富勒烯研究组做博士后,2002年12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近5年来,已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湖南大学重大基金项目和1项横向课题,同时还参加了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军工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课题的研究。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在“Chem.Phys.Lett”、“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40篇左右,被SCI他人引用60多篇次。国际上首次将碳纳米管运用于表面改性技术领域,并取得突破;研制出金属表面上的碳纳米管复合镀层,为国际首创。是多家英文刊物的审稿人。
        刘智骁博士于2009年和2012年在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年在德州农工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8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智骁主要从事新型二次电池(如锂-硫、锂-碘、锂-空气电池)电极中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模拟研究。刘智骁博士自2014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等刊物发表SCI 论文19篇,其中4篇为入职湖南大学以后的成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7:01 , Processed in 0.09897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