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童明良、倪兆平分子磁体研究团队在自旋交叉磁双稳态领域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154

帖子

2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09:00: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子双稳态是指分子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存在两种稳定或介稳的电子状态。自旋交叉(Spin-Crossover,SCO)化合物作为经典的具有磁双稳态的分子磁体,在分子电子学、传感、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因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倍受关注。SCO是处在适当配体场中的3d4~7过渡金属离子,在外部刺激(如温度、光和压力)下引发d轨道电子的重排,进而实现在高自旋(High-Spin, HS)和低自旋(Low-Spin, LS)状态之间相互转换,并引起结构、磁性和光学等性质的改变。目前,单一的刺激模式或简单的功能输出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材料需求,发展多元化刺激模式和多功能响应已成为构筑新型刺激响应型自旋交叉多稳态材料的挑战性难题。
        童明良教授和倪兆平副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刺激响应型自旋交叉体系的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首次提出使用活性客体调控主体自旋交叉性质的新概念(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198; Coord. Chem. Rev. 2017, 335, 28)。在三维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孔道内通过引入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马来酸酐分子,利用原位水解和脱水反应,成功实现了自旋交叉行为从两步完全的自旋转变到一步不完全转变的可逆调控(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198);通过精准设计主客体间的超分子作用,实现了四步、两步和一步自旋交叉行为间的可逆转变(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4982);通过[2+2]光二聚/开环裂解反应调控活性中心的结构变化实现显著的自旋交叉响应(Chem. Sci. 2019, 10, 7496; Sci. China Chem. 2021, DOI: 10.1007/s11426-021-1093-2);采用光或热辅助的自旋态退火手段首次实现了三重态的调控(Chem. Sci. 2020, 11, 3281)。
图1 a) 霍夫曼型MOF框架和光活性客体结构图;b) 四步自旋交叉性质和光致激发自旋态捕获效应;c) 紫外和可见光照射下的红外谱图;d) 客体驱动光诱导自旋转变。
最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该研究团队提出客体驱动的光诱导自旋转变新策略。通过精心设计,成功将光活性客体分子偶氮苯引入到三维霍夫曼型MOF材料中(图1a)。当客体分子偶氮苯为反式构型时,该化合物展现出热诱导的滞回型四步自旋交叉性质和光致激发自旋态捕获效应(图1b)。10 K时,在473、532或671 nm的激光照射下,材料从低自旋态不同程度地转换为高自旋态,从而表现出光致激发自旋态捕获效应。进一步用830 nm的激光照射,材料则从光诱导的高自旋态回到低自旋态,表现出光致激发自旋态捕获效应的逆过程。
         原位紫外可见与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室温下用10瓦的紫外灯照射样品时,部分客体的构象从反式转变为顺式;进一步用可见光照射样品,客体又从顺式回到反式(图1c);而将紫外光照射后的样品置于暗处,客体也可以极其缓慢地从顺式变回反式。磁性测试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12小时后的样品仍显示滞回型四步自旋交叉性质。但是,在10−180 K的区间内,样品的摩尔磁化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图1d),表明光诱导的顺式客体倾向于稳定高自旋态,此时孔洞中大约有22%的客体发生了构象转变。进一步经可见光照射24小时后,样品的磁性可回到紫外光照射前的状态,首次实现了可逆的客体驱动光诱导自旋转变。本工作为研发新型刺激响应型自旋交叉多稳态材料和光磁开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论文以“Guest-Driven Light-Induced Spin Change in an Azobenzene Load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为该成果的唯一完成单位,博士研究生谢凯平为文章第一作者,倪兆平副教授和童明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13294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
       童明良,1967年7月生于湖北省罗田县。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2002)和国家级(2006)培养对象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先后获得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化学学报》等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和磁分子固体材料研究,包括金属簇合物分子纳米磁体、多功能磁分子固体和自旋转换材料以及含金属簇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结构与性能调控等。从金属簇结构基元和磁功能调控入手,发展了金属簇合物分子纳米磁体和具有显著磁热效应的超低温磁制冷材料的制备方法;提出了“网中链”策略制备单分子磁体/单链磁体或阻挫磁体;发展了溶剂热条件下的原位有机配体反应,并用于构筑系列光/磁功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提出“活性客体”策略制备出化学活性客体刺激响应的自旋转换材料,通过合理设计阴离子配体来调节配位场,制备出具有创记录自旋转换温度的自旋转换材料。童明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973子课题等项目,在包括 JACS(3篇)、Angew. Chem.(7篇)、Chem. Sci.(2篇)、Adv. Mater.(1篇)、Acc. Chem. Res.(1篇)、Coord. Chem. Rev.(3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他人总引用7000余次,H指数5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16:30 , Processed in 0.08895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