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斐教授在光驱动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36

帖子

1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15:0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电催化CO2还原是获得太阳能燃料的重要方式,多年来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CO2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并伴随有产氢副反应,导致目前以水为介质的光驱动CO2还原的效率和选择性都无法令人满意,而基于过渡金属的分子催化剂具有结构明确、性能可调等优点,已经在均相CO2还原中展现出出色的性能,因此将分子催化剂和窄带隙p-型半导体相耦合来构建杂化光阴极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策略。
       鉴于分子催化剂在光阴极表面的修饰方式对光生载流子的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孙立成院士团队报道了一种可用于制备高效高选择性CO2还原光阴极的新型催化剂负载方式。该策略以Si基半导体作为吸光基底并在其表面覆盖大比表面积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而通过π-π堆积作用负载具有平面结构的四联吡啶钴CoII(BrqPy)等分子催化剂,通过这种组装方式得到的光阴极在水溶液中实现了CO2到CO的高效转化。
光电催化实验结果表明,在CO2饱和KHCO3水溶液中和-0.11 V vs. RHE的偏压下,电极Si|TiO2|CNT@CoII(BrqPy) 的光电流密度(100 mW cm-2,AM 1.5 G)在2小时内稳定维持在1.5 mA cm-2,生成CO的法拉第效率和选择性均达到100%。延长光电催化测试时间至10小时,获得了近60000的TONco。该体系的优势在于碳纳米管作为负载平台使分子催化剂高度分散于光电极表面,其活性和选择性在多相体系中得以充分发挥,为实现太阳能驱动的高效高选择性CO2还原提供了一条新颖途径。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温志兵,通讯作者为李斐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信息:
      Aqueous CO2 Reduction on Si Photocathodes Functionalized by Cobalt Molecular Catalysts/Carbon Nanotubes
      Zhibing Wen, Suxian Xu, Yong Zhu, Guoquan Liu, Hua Gao, Licheng Sun, Fei Li
      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01086.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01086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李斐,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博士(硕博连读),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后。自2008年在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任职以来,主要从事太阳能分解水领域的研究,从分子层面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体系中释氧活性中心(CaMn4O5簇)的功能,研究范围包括均相光催化和分解水器件组装等,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至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4篇)、J. Am. Chem. Soc. (1篇)、Energy Environ. Sci.(2篇)、ACS Catalysis (4篇)、Chem. Sci. (1篇)等顶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14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星海优青”计划的资助。在重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进行邀请报告;目前担任《催化学报》和《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以及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7:29 , Processed in 0.08610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