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震教授团队报道一种广谱抑制新冠病毒的纳米人工抗体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190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10:07: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病毒导致的传染病,特别是新冠大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虽然抗体、疫苗和小分子药已经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但是病毒的快速变异导致很多抗体失效以及疫苗的突破性感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广谱的抗病毒制剂。
        许多病毒,包括艾滋病毒、新冠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拉沙热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其蛋白质表面存在致密的聚糖屏蔽层,又被称之为“糖盾”。通过“糖盾”屏蔽免疫原性高的抗原表位是这些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的主要原因。在快速的增殖过程中,许多病毒的糖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跳过了高尔基体中复杂的糖基化修饰,在“糖盾”中保留了许多未经复杂加工的高甘露糖。因此,病毒“糖盾”的保守结构特征(丰富的高甘露糖)是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以实现广谱抑制的潜在靶标。然而,糖类化合物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糖的专一识别具有极大的挑战。
         为了将课题组多年积累的仿生分子识别技术用于解决新冠疫情面临的重大社会需求,刘震教授在疫情爆发初期就迅速动员和组织团队、深入调研、积极攻关,并和校外抗病毒研究优势团队展开充分的合作,致力于发展创新的广谱高效的抗病毒制剂。团队首先发展出能结合高甘露糖的核酸适配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新冠病毒(SARS-CoV-2)假病毒展现出了一定的广谱病毒抑制能力的多价结合高甘露糖的树突状适配体和核酸四面体纳米结构(CCS Chemistry, 2022, DOI: 10.31635/ccschem.022.202101747)。此外,该团队还开发出与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拓扑结构相匹配的DNA纳米皇冠,实现对新冠病毒野生株和多个重要变异株均的高效抑制(CCS Chemistry, 2022, DOI: 10.31635/ccschem.022.202201945)。尤为重要的是,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分子印迹技术(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0211-10215; Nat. Protoc. 2017, 12, 964-987;Adv. Sci.2021, 8, 2101713),该团队在克服印迹模板合成困难等一系列挑战之后,发展出一种能够超多价结合高甘露糖的纳米人工抗体(纳米分子印迹聚合物,nanoMIP)。通过靶向病毒的“糖盾”,该纳米人工抗体不仅能够阻断病毒-受体相互作用,还能够诱导病毒聚集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清除作用,对具有高甘露糖的病毒,包括艾滋病毒、拉沙热病毒和新冠病毒(SARS-CoV-2)及其重要变异株(如德尔塔和奥米克戎)均展现出强效和广谱的抑制作用。该结合“糖盾”的纳米人工抗体为进一步发展广谱病毒抑制和新型疫苗佐剂等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技术路径。
纳米人工抗体抑制病毒感染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刘震教授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迎、许舒欣副研究员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叶青博士、迟航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研究员团队和江苏省农科院李彬研究员团队合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南京大学卓越计划等的经费资助。
        论文信息:
         Ying Li, Shuxin Xu, Qing Ye, Hang Chi, Zhanchen Guo, Jingran Chen, Mei Wu, Baochao Fan, Bin Li, Cheng-Feng Qin*, Zhen Liu*.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Hypervalent Glycan Shield-Binding Nanoparticles with Broad-Spectrum Inhibition against Fatal Viruses Including SARS-CoV-2 Variants. Advanced Science, 2022, 220268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268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
        刘震,1970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2年于贵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于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日本兵库大学(University of Hyogo)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博士后;2005年12月起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6年3月起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入选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1年-2014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兼任国际分子印迹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色谱》杂志编委等职。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主要从事分子识别、生物分离和疾病标志物分析研究,主要代表性成果有基于硼亲和作用的仿生分子识别、亲和分离介质及生命分析新方法。出版专著1本,专章5章,发表SCI论文100余篇(IF>3,80余篇;IF>5, 40余篇),引用3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8项已获授权。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2:51 , Processed in 0.08741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