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清文、张其冲等合作Matter: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用于可穿戴视觉记忆系统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190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10:10: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伴随传统纺织业与电子、制造、传感和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无处不在的织物被给予了更高的期望以及更多的功能,也逐渐演变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载体。电子织物作为可穿戴电子的重要分支在能量收集/储存、感知、显示/交互和信息存储/处理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电子织物的基本单位,一维的功能纤维具有轻巧、超柔和多功能的特性。同时可以进一步通过成熟的编织技术制成透气纺织品,对未来智能织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中,80%以上的外部信息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接收的,因此仿生人工视觉系统在人机交互、图像识别、自动驾驶和低功耗光神经形态等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基于光电人工突触的仿生视觉系统取得了快速发展,可同时实现对电信号/光信息的感知并且能够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临时记忆甚至是初步的运算。目前,构建具有良好的柔性且兼具透气性的可穿戴人工视觉系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轻量化实验室李清文研究员与张其冲项目研究员等因此提出并验证了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的概念,该器件可同时实现光/电信号诱导的多种仿生突触功能包括脉冲易化、长/短时程可塑性以及“学习-巩固-再学习”等行为。在光电突触性能的基础上,成功地将多个纤维状器件编入透气的织物,从而使得柔性织物能够实现对简单数字图像信息进行感知和存储的功能。
  图1.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概念示意图
  在碳纳米管纤维上分别构筑含有氧空位的TiO2-X纳米线和MoS2纳米片阵列,得到的柔性纤维电极通过缠绕工艺制备了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通过对器件施加电刺激,器件展现出类似生物突触的行为如:兴奋、抑制行为,脉冲易化,短/长时程可塑性等。
  图2.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的电刺激行为  
  就人类的学习和记忆而言,瞬时获取并暂时存储的视觉信息最初会逐渐消失,除非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获取相同的信息,这些记忆通过重复学习转移到长期记忆 (LTM)。因此,研究人员在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上研究了光感知和突触特性,通过应用两个连续的光脉冲,间隔时间为10秒,观察到了光诱导的PPF特性。学习、遗忘和排练行为也通过不断地开/关灯来模仿。将一系列突触前脉冲应用于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会导致突触后电流增加,从而促进突触连接强度(“学习”)。随着光刺激的去除,突触后电流逐渐降低(“遗忘”),表明存在STM过程。在“遗忘”过程后应用相同的突触前刺激,突触后电流迅速达到并超越之前的记忆水平(“再学习”),表明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
  图3.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的光刺激行为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展现出良好的柔性以及多方向的光吸收特性。为了展示基于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的纺织品的视觉感知和记忆功能,研究人员将多个器件可编织入透气的织物,构建了利用光掩模的光电流成像纺织品,该织物能够对简单数字光学图像信息感知和记忆,证明了其在开发可穿戴视觉记忆系统方面的潜力。
  图4. 纤维状光电人工突触器件柔性展示及其在可穿戴织物中的潜在应用
  该研究工作为设计和开发感知记忆功能一体化的柔性功能纤维开辟了新途径。相关工作以Fiber-Shaped Artificial Optoelectronic Synapses for Wearable Visual-Memory Systems为题发表于Matter上,本文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陈龙等,通讯作者是华东理工大学的袁双龙副教授,山东大学的李阳教授,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张其冲项目研究员和李清文研究员。该论文工作获得了中科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和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atter/fulltext/S2590-2385(22)00691-9
        文章来源:苏州纳米所
        李清文,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6)、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2011)、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2009)等。国际著名“Carbon”和“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杂志编委。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1/3-2007/12间分别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和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以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身份从事碳纳米管制备与应用研究。2008/1回国致力于纳米碳低成本可控制备、多级结构加工以及纳米碳宏观体在功能复合材料和能源方面应用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科技部纳米专项、基金委重点及面上、江苏省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总装预研重点项目等,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分离、碳纳米管纤维与薄膜连续制备技术等已成功获得技术转化,相关成果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 Adv. Mat., JACS, ACS Nano, Small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次数逾4000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张其冲,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于同济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系电化学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纤维状功能器件的研制, 2018年至2021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员,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任职中国科学院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纤维状水系储能器件的开发工作,系统研究了高性能纳米材料在高曲率纤维表面的原位组装,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缺陷、构筑异质结构、改善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动力学条件和构建新型器件结构,发展出了一系列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的纤维状水系储能器件,并在Advanced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CS Nano,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Nano Energy, Advanced Science,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H因子33,ESI高被引论文9篇,论文引用3100余次, 编写1部英文专著。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23:41 , Processed in 0.08517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