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昂课题组在虎皮楠生物碱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134

主题

152

帖子

2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54: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虎皮楠生物碱是天然产物合成领域一类引人关注的目标分子。该家族包含300多个成员,在过去50年间仅有30多个成员的合成见诸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昂课题组在虎皮楠生物碱合成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先后实现了daphenylline、daphniyunnine C (longeracinphyllin A)、daphnilongeranin B、daphnipaxianine A、himalenine D、daphniyunnine E、dehydrodaphnilongeranin B、hybridaphniphylline B等成员的合成,在此过程中发展的电环化-芳构化、炔烃环化等策略也成功应用于五味子降三萜、吲哚单萜生物碱等天然产物的合成之中。
图1. 四个虎皮楠生物碱亚家族的代表性成员及其生源网络和仿生合成网络
        仿生合成是一种模仿确定的生物合成过程或者推测的生源过程的化学合成方式,在天然产物合成中具有先天优势。传统仿生合成策略深受“ (基本) 相同的底物、相似的反应和相似的途径”这一理念的影响,该理念从结构、机理和顺序等角度定义了仿生合成的设计思路。在实践中,这类高度模仿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和有效的,但在某些情况下适用性和灵活性受限。针对这一瓶颈,李昂课题组研究人员设想了广义仿生合成策略,聚焦天然产物生源过程涉及的关键成键/断键位点,充分利用从生源对应物改变而来的更适合化学合成的底物、反应和途径,以提升仿生合成策略在复杂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威力。在前期工作中,他们运用改变底物的仿生合成策略,实现了吲哚倍半萜sespenine等的合成;运用改变反应的仿生合成策略,实现了二萜生物碱arcutine等的合成;运用改变路径的仿生合成策略,实现了吲哚二萜14-hydroxyaflavinine等的合成。
       最近,李昂课题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改变底物、改变反应、改变路径的广义仿生合成策略,实现了归属于四个不同亚家族的14个虎皮楠生物碱的首次合成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3c06088)。在calyciphylline A亚家族和macrodaphniphyllamine亚家族成员的合成中,改变路径的仿生合成策略 (逆向仿生合成策略) 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推测的生源途径相反,研究人员设计了一条逆向的化学合成路线,利用乙酸酐介导的Polonovski反应和SmI2-水介导的还原反应,实现了calyciphylline A的C4-N键断裂以及随后的化学选择性酮羰基还原,完成了三个calyciphylline A类型生物碱和五个macrodaphniphyllamine类型生物碱的合成。在daphnilongeranin A亚家族和daphnicyclidin D亚家族成员的合成中,改变底物和改变反应的仿生合成策略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设计了从daphnilongeranin A结构改变而来的六环中间体,回避了难以模仿的生源反应。一方面,利用Vilsmeier-Haack甲酰化等反应,实现了两个daphnilongeranin A类型生物碱的合成;另一方面,受到岳建民院士等提出的环丙醇型生源中间体的启发,发展了借鉴生源成键/断键位点而机理不同的羟醛缩合环丙烷化/逆羟醛断裂串联反应,构建了daphnicyclidin D的六环骨架,进而实现了四个daphnicyclidin D类型生物碱的合成。此项工作系统地体现了天然产物广义仿生合成策略的设计理念,也为计算机辅助合成设计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张纹豪博士,并列第二作者为吕铭博士和任路博士。此项研究受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资助。李昂研究员获得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科学探索奖资助。
       文章来源:上海有机所
       李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杨震教授;2009年于美国Scripps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在新加坡化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一直师从K.C. Nicolaou教授;201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已完成10多类80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其中30多个为首次合成。迄今为止,作为通讯作者已在Nat. Chem.、Nat. Commun.、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 四种期刊上发表论文21篇。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得Tetrahedr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for Organic Synthesis (2017年)、ChemComm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 (2016年) 等学术奖励。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8:42 , Processed in 0.08770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