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官建国

  [复制链接]

259

主题

270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10:33: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官建国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复合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人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理事、总装武器装备隐身技术专家组成员等。是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奖励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和Adv Mater, Nano Lett,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和Small等50余种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他于1997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创建并领导电磁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他先后负责或领导研究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包括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5项重点型号材料配套项目、2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4项总装预研基金项目和1项国防科工委专项计划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60多项。多项研究成果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中航工业、船总和航天科工集团的项目成果鉴定和产品鉴定,认定“综合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被纳入国军标,而且实现了产业化和在国家重要军工型号武器装备等上的规模化工程应用,为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科技发明三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奖励8项,以及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第八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有功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Biotechnol Adv、Chem Mater、Chem Commun、J Mater Chem、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Biosens & Bioelectron、J Phys Chem C、Langmuir、Appl Phys Lett和Opt Express等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0篇,被SCI引用超过1900篇次;获国家、国防发明专利授权26项;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或分会主席20余次。指导培养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130余人。
(2)大学以上学历:
87.9~90.6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专业 工学本科大学生
90.9~92.7 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 理学硕士研究生
92.9~95.11 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工学博士研究生
(3)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A、国内部分
95.11~97.1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97.10~98.1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98.10~00.5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00.5~现在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1)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5)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06)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
二级教授(2008)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0)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培养人选(2012)
首席教授(2012)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
B、国外部分
2000.5~2001.5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roduct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Research Fellow
2008.3~2009.3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SA Senior Visiting Scholar
(4)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复合结构、超材料、光子晶体、纳微发动机、隐身伪装与屏蔽复合材料
(5)主要在研课题:
1.国家预先研究计划,××××超材料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柔性光子链磁驱动发动机的构筑、传感与可控装卸性能(21474078)
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超宽频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链的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
4.武汉市黄鹤英才(专项)计划: 异质纳米结构与超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长程空间位阻效应的磁响应性光子晶体的构筑与光学性能(51303143)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血液相容的Mg/PNIPAM-Au微米发动机的制备、药物运载与光控释放(51303144)
7.国家重点型号军品配套项目:飞机用耐高温×××××涂料(JPPT-125-3-034)
8.军内科研专项: 地面装备用××××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推广研究(裝司[2013]609号)
9.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项目:功能纳米复合结构(鄂科技通[2012]86号)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数坐标变换法的无阴影隐身装置的优化设计及原理分析(11204225)
11.国家十二五重点型号军品配套项目:×××××系列××××涂料工程化(JPPT-125-2-168)
(6)代表性论文(括号内数字为期刊2013年的SCI影响因子):
1.Mou, Fangzhi; Li, Yan; Chen, Chuanrui; Li, Wei; Yin, Yixia; Ma, Hui-Ru; Guan, Jianguo*, Single-Component TiO2 Tubular Microengines with Motion Controlled by Light-Induced Bubbles, Small, 2015, doi: 10.1002/smll.201403372  (7.514)
2.Wei Li, Urcan Guler, Nathaniel Kinsey, Gururaj V. Naik, Alexandra Boltasseva, Jianguo Guan*, Vladimir M. Shalaev, Alexander V. Kildishev*. Refractory Plasmonics with Titanium Nitride: Broadband Metamaterial Absorber, Adv. Mater., 2014, 26(47): 7959-7965 (封面文章, 15.409)
3.Wei Luo, Huiru Ma, Fangzhi Mou, Mingxing Zhu, Jindan Yan, Jianguo Guan*. Steric Repulsion-based Magnetically Responsive Photonic Crystals, Adv. Mater., 2014, 26(7): 1058-1064 (15.409)
4.Fangzhi Mou, Chuanrui Chen, Qiang Zhong, Yixia Ying, Huiru Ma, Jianguo Guan*. Autonomous Motion and Temperature-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of Mg/Pt-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Janus Micromotors Driven by Simulated Body Fluid and Blood Plasma, ACS Appl. Mater. Inter.,2014, 6(12): 9897-9903 (5.900)
5.Wei Li, Tianlong Wu, Wei Wang, Jianguo Guan*, Pengcheng Zhai.Integrating non-planar metamaterials with magnetic absorbing materials to yield ultra-broadband microwave hybrid absorbers, Appl. Phys. Lett., 2014, 104(2): 022903 (5pp) (3.515)
6.Aimin Wang, Wei Wang, Chang Long, Wei Li, Jianguo Guan*, Haoshuang Gu*, Guangxin Xu. Facile prepar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porous carbonyl iron flakes, J. Mater. Chem. C, 2014, 2(19): 3769-3776  (6.626)
7.Fangzhi Mou, Chuanrui Chen, Huiru Ma, Yixia Yin, Qingzhi Wu, Jianguo Guan*. Self-Propelled Micromotors Driven by Magnesium-Water Reaction and Their Hemolytic Properties, Angew. Chem. Int. Ed.,2013, 52(28): 7208-7212 (11.336)
8.Guoxiu Tong, Jianguo Guan*, Qingjie Zhang. In Situ Generated Gas Bubble-Directed Self-Assembly: Synthesis, and Peculiar Magnetic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Vertically Aligned Arrays of High-density Co3O4 Nanotubes, Adv. Funct. Mater.,2013, 23(19): 2406-2414 (首页插图论文, 10.439)
9.Famgzhi Mou, Chuanrui Chen, Jianguo Guan*, Da-Ren Chen, He Jing. Oppositely charged twin-head electrospray: a general strategy for building janus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s, Nanoscale, 2013, 5(5): 2055-2064 (6.739)
10.Junyuan Duan, Weidong Shi, Leilei Xu, Guangying Mou, Quanliang Xin and Jianguo Guan*.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of Fluorinated and Naked Ta2O5 Single Crystalline Nanorods: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2 Production, Chem Commun, 2012, 48 (58), 7301 – 7303  (6.718)
11.Fangzhi Mou, Leilei Xu, Huiru Ma, Jianguo Guan*, Daren Chen, Shuanhu Wang, Facile preparation of magnetic γ-Fe2O3/TiO2 Janus hollow bowls with efficient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by asymmetric shrinkage, Nanoscale, 2012, 4 (15), 4650 – 4657  (6.739)
12.Fangzhi Mou, Jianguo Guan*, Huiru Ma, Leilei Xu, and Weidong Shi. Magnetic Iron Oxide Chestnut-Like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Preparation and Their Excellent Arsenic Removal Capabilities, ACS Appl Mater Interf, 2012, 4 (8): 3987–3993  (5.900)
13.Leilei Xu, Jianguo Guan*, Weidong Shi. Enhanced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and Visibl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a Ta2O5-based Mesoporous Composite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Quantum-Sized CdS, ChemCatChem, 2012, 4(9): 1353-1359 (5.044)
14.Fangzhi Mou, Jianguo Guan*, Zhidong Xiao, Zhigang Sun, Weidong Shi,Xi-an Fan. Solvent-mediated synthesis of magnetic Fe2O3 chestnut-like amorphous core/γ-phase shell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with superior As (V) removal capability, J Mater Chem, 2011, 21 (14): 5414 - 5421  (6.626, ESI高引频论文)
15.Fangzhi Mou, Jianguo Guan*, Weidong Shi, Zhigang Sun, Shuanhu Wang, Oriented Contraction: A Facile Nonequilibrium Heat-treatment Approach for Fabrication of Maghemite Fiber-in-Tube and Tube-in-Tube Nanostructures, Langmuir, 2010, 26(19): 15580-15585  (4.384)
16.Jianguo Guan*, Fangzhi Mou, Zhigang Sun, Weidong Shi, Preparation of Hollow spheres with Controllable Interior Structures by Heterogeneous Contraction, Chem Commun, 2010, 46(35): 6605 – 6607 (6.718)
17.Lijun Liu, Jianguo Guan*, Weidong Shi, Zhigang Sun and Jiashou Zhao, Facile Synthesis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Flowerlike Ni-Fe Alloy Nanostructures, J Phys Chem C, 2010, 114(32): 13565-13570  (4.835)
18.Xi'an Fan, Jianguo Guan*, Zhongzhi Li, Fangzhi Mou, Guoxiu Tong and Wei Wang. One-pot low temperature solution synthesis, magnetic and microwave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ngle-crystal iron submicron cubes, J Mater Chem, 2010, 20: 1676 – 1682  (6.626)
19.Wei Li,Jianguo Guan*, Zhigang Sun, Wei Wang, and Qingjie Zhang. A near-perfect invisibility cloak constructed with homogeneous materials, Opt Express, 2009, 17, 23410 – 23416  (3.525)
20.Tong Guoxiu, Guan Jianguo*, Xiao Zhidong, Mou Fangzhi, Wang wei, Yan Gongqing. In Situ Generated H2 Bubble-Engaged Assembly: A One-Step Approach for Shape-Controlled Growth of Fe Nanostructures, Chem Mater, 2008, 20(10): 3535-3539  (8.535)
(7)联系方式:
武汉市珞狮路122#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421房
邮编:430070
电话: +86-27-87218832; 传真: +86-27-87879468
手机: 13971444523;
QQ: 2536547231;
电子邮箱: guanjg@whut.edu.cn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E-1118-201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5

帖子

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1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2 20:27:13 | 只看该作者
主题:勇做创新担当的“微纳马达”——兼论隐身伪装材料和微纳米马达的现状与未来
  主讲人:官建国教授
  时间:11月12日19:00-21:00
  地点:会议中心301
  主讲人简介:官建国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教学院长、博士生导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复合技术与电磁功能复合材料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人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理事、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副理事长等。是国际学术期刊Nanomaterials、Micromachines和国内期刊如《功能材料》、《航空制造技术》和《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 Science Edition》等的编委,也是国家科技奖励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奖励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以及Adv Mater,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ngew Chem Int Ed和Energy Environ Sci等50余种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他长期从事电磁功能复合材料、微纳米马达和光子晶体的研究。带领团队主持承包括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重点型号材料配套项目、4项总装预研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国防科工委专项计划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约100项。研究成果工程应用于约10个国家重点型号装备,并技术支撑一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在Chem Soc Rev、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CS Nano、Biotechnol Adv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28篇,被Nature Mater、Nature Biotechnol、Chem Rev等引用超过6000篇次;获授权国家、国防发明专利35项。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或讲学40余次。已获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Navitar微纳技术创新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9项以及“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有功个人”,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和第八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帖子

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9
板凳
发表于 2018-12-27 14:42:28 | 只看该作者
宽带吸波与隐身材料的设计原理与关键制备方法        官建国,李维,王维,牟方志,童国秀        武汉理工大学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奖        二等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92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0
地板
发表于 2019-1-21 09:23:01 | 只看该作者
官建国教授团队揭示出微纳米马达智能化的奥秘

自然界中,生物的趋性使他们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环境。例如大肠肝菌可以感知附近化学信号梯度而产生向着食物和远离毒物的运动,鱼类会逆流而上寻找食物或繁衍后代,飞蛾在黑暗的环境中会向着光源飞行。发展具有类似的自寻靶的微纳米机器人,能有效简化其执行任务时的控制过程,表现出人工智能,大幅拓宽应用范围。
微纳米马达是指能够将环境中的化学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自身动能的微纳米器件。由于其具有小尺寸和自主运动特性,在药物的靶向运输、微创手术和环境修复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哈佛大学G. Whitesides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652-654)于2002年首次报道能够自主运动的毫米级圆盘马达以来,该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每年发表的论文也快速增长。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分子马达的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三位科学家也表明了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微纳米马达研究的课题组和该领域的领导者之一,武汉理工大学官建国教授课题组在微纳米马达的生物相容性、结构简化与宏量制备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性研究进展,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7208-7212;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 9897–9903; Small, 2015, 11, 2564-2570;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6173–6181;ACS Nano, 2016, 10, 10389–10396; Nanoscale, 2016, 8, 4976–4983; Adv. Mater., 2017, 29, 1603374; Chem. Soc. Rev.,2017, 46, 6905-6926;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22704-22712; ACS Nano, 2018, 12, 6668-6676;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41-245;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706100)。


为了实现实际应用,微纳米马达必须满足运动速率和方向可控的要求,能在预定时间到达预定位置以完成既定目标。迄今,人们发展了多种外场(如光、超声场、磁场等)调控手段来调控微纳米马达的运动,但这些手段通常需要体积庞大的外场发生装置和复杂的控制过程,同时需要实时追踪马达的位置和不断调整外场参数以精确控制其位置。另一方面,某些微纳米马达也能够对周围环境中的物理或化学信号产生响应而自主地靠近或远离信号源,以类似趋性生物的方式自主到达目的地,表现出智能特性。近日,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学者官建国教授课题组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ntelligent Micro/nanomotors with Taxis”的综述文章,系统地阐释了微纳米马达产生趋向性的一般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利用微纳米马达的趋向性运动特性是赋予其智能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及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分析指出信号源在环境中往往会建立一种矢量场(如化学浓度梯度、光场、磁场等),在其中的趋性马达具有由矢量场和马达本身特性共同决定的等效势能,而马达的趋向性运动旨在降低其等效势能。因此,设计趋向性马达的关键在于如何使马达在矢量场中获得沿等效势能梯度方向的定向驱动力,使其产生向着靠近或远离信号源的方向运动。然而,在微纳米尺度下,马达易受无规布朗力的扰动,不停地随机旋转,难以获得定向驱动力。作者在文中归纳出了趋向性微纳米马达两种趋向性运动物理模型,即非对称结构微纳米马达的自取向模型和各向同性马达的无取向模型。在第一种模型中,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微纳米马达在矢量场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的转矩来调整自身的取向最终产生取向运动:其一是马达的驱动力方向偏离矢量场时,由其化学反应或物理效应产生的产物或能量会非对称分布在马达对称轴两侧,形成一个的转矩以缩小偏离角、实现取向运动(图2A);其二是微纳米马达在矢量场(如磁场、流场等)中直接受到转矩力的作用产生使马达取向(图2B)。当产生的转矩不足以抑制其无规布朗转动,马达的取向一直处于“偏移-修正”的动态变化中,呈现出曲线接近或远离信号源的运动;反之,马达产生近直线的趋向性运动。第二种模型适用于各向同性的马达。各向同性马达驱动力的方向不受其布朗转动影响,而只取决于局部矢量场的方向(图2C),因此它通常可呈现出趋向性运动。


基于上述两种模型,作者从环境体系中存在的矢量场类型,比如化学浓度场、光、流体场、重力场、磁场等,梳理了包括趋化性、趋光性、趋流性、趋重性和趋磁性微纳米马达等在内的现有的趋向性马达的设计原理、运动行为和应用前景与研究进展。指出趋化性微纳米马达主要是利用其非对称结构与化学浓度梯度场的相互作用或生物本身的趋化性来实现自导向。趋光性马达利用光化学反应/物理效应构建局部非对称场以导致趋光性运动。趋流性马达利用非对称马达在流场中受到的剪切力产生的转矩来调整自身的取向,从而产生趋流性运动。趋重性马达是通过其质量的非对称分布或与周围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的产物的非对称扩散泳使马达取向,进而产生沿重力相同或相反方向的运动。趋磁性马达通过非对称负载的磁性组分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力来调整马达的取向,实现趋向运动。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从趋向性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场景的角度指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提高趋向性微纳米马达对目标信号的敏感程度、增加化学驱动马达系统的多样性、用马达的多驱动机制来实现多功能趋向性马达等。这篇文章将启迪研究人员更快、更富创造力地研制出下一代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趋向性智能微纳米机器人。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游明,通讯作者为官建国教授与其团队成员牟方志副研究员。


该论文作者为:Ming You, Chuanrui Chen, Leilei Xu, Fangzhi Mou, Jianguo Guan
Intelligent Micro/nanomotors with Taxis
Acc. Chem. Res., 2018, 51, 3006-3014, DOI: 10.1021/acs.accounts.8b002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5#
发表于 2019-6-23 08:47:32 | 只看该作者
6月11日下午,由武汉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主办的《自驱动微纳米马达》学术报告会在青山校区钢铁楼10楼1004会议室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官建国担当主讲人。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刘静、材料与冶金学院樊希安教授出席了本次学术报告。参加本次学术报告的还有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同学们。
报告开始前,刘校长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官建国教授,官建国教授长期致力于电磁功能复合材料、微纳米马达和响应性光子晶体材料的研究,是在微纳米马达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学者。
官教授首先指出,如今癌症得不到解决不是由于没有治疗的药物,而是缺乏将药物精准送至癌细胞的载体,自驱动微纳米马达正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其能够自主运动并导航到目标位置,被认为能给药物运输、生物传感、细胞分离、微手术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带来变革性技术。随后,在简单介绍自驱动微纳米马达的基本概念、驱动机理和构建策略的基础上,官教授重点介绍了自驱动微纳米马达的结构简化和宏观制备方法、运动控制能力和生物相容性、以及趋向性和智能化。最后,官教授还给大家展示了它们在光导航下集体沿着预定的程序路径移动,并绕过局部障碍物,从而完成单个微米马达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
    在交流互动环节,官教授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说,“我很愿意跟你们这些年轻人一起讨论交流,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6#
发表于 2019-6-25 08:46:23 | 只看该作者
可拉伸透明导体(STC)通常由导电网络和可拉伸透明弹性体组成,即使在大的拉伸应变下也能保持稳定的导电性和透明性。STC是可伸缩/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必不可少的部件,适用于不规则的3D表面。武汉理工大学官建国团队概述了导电元件-基底相互作用与导电网络结构稳定性的系统相关性,以及STC的特性和器件应用。首先,STC是用于拉伸基板上的导电元件的微观力学,包括机械不匹配、界面剪切应力的分布/水平,以及导电元件在基底上的变形行为。然后,从渗透网络的滑动/优选取向,弯曲结构的展开,以及纳米网格的单位晶胞畸变/分布式破裂,进一步说明用于在基底上拉伸导电网络的宏观机械。最后,总结了结构相关的特性以及STC的最新应用。

Chen, Z. H., Fang, R., Li, W., Guan, J.,Stretchable Transparent Conductors: from Micro/Macromechanics to Applications.Adv. Mater. 2019, 1900756.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075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0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74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5
7#
发表于 2021-4-12 16:28:27 | 只看该作者
4月2日,由我校官建国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宽波段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及其集热系统”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咨询审议会在汉召开。科技部高技术中心项目主管车子璠,项目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王志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杰教授,项目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祝世宁院士、中国工程院罗先刚院士等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吴超仲,科学技术发展院、财务处和新材料研究所等负责人以及各课题负责人、骨干成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车子璠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的设立初衷和实施情况,对项目的基础性、创新性、变革性进行了说明。
  吴超仲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高技术中心的支持、专家组的帮助以及参研单位的信任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会发挥好组织协调和服务监督作用,确保顺利完成项目研发任务。
  项目首席教授官建国作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汇报,项目骨干孙树林、张琤、白凤武分别作了课题实施方案汇报。
  各位专家就汇报情况研讨了项目的组织实施方案和预期成果,重点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针对项目实施方案中结构单元和整体系统的构筑模式、以及基础科学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指标先进、完成难度大,着眼于颠覆性技术突破,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宽波段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及其集热系统”项目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电工所、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光机所等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围绕宽波段广角度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及其集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借助平面超表面的电磁耦合效应发展免跟踪、低成本的广角度宽频段太阳辐射平面聚光的变革性技术,旨在解决目前通用的曲面聚光器需要高精度支架和复杂的太阳跟踪装置导致太阳能光热发电成本难以降低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5 19:00 , Processed in 0.09652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