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邵路

  [复制链接]

75

主题

75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21:1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邵路,1976年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和2001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4月-2006年5月在新加坡C-PAK公司任助理项目经理。200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11年11月,教授。
任Springer-Nature出版社期刊Advanced Composites Science副主编,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s)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 2) Journal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5- ); 4) Journal of Nanoscience & Nanoengineering (2015- ).  目前为国家科技计划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ACS石油研究基金、美国-以色列双边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项目等项目的通讯评为,任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Materials Horiz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IChE Journal 等30余个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邵路
膜科学与技术带头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就职 化工与化学学院
所在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电话13100870576
邮箱shaolu@hit.edu.cn
地址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楼806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期间获得基于全球二轮评审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当年新加坡所有留学生中仅三人获得该奖)。入选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研究杰出人才“跃升”培育计划,2012年江苏省“双创”人才、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得黑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二次)、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一次)。已授权国内外专利17项。正申请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十余项。
研究领域
主要围绕环保、能源方向在膜分离和功能(复合)材料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工作,取得了系列高水平成果。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石化联合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ChemSusChe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3篇, SCI引用1900余次,Sci h-index (高因子) = 27, google scholar引用2400余次(见:https://xue.glgoo.org/citations? ... orks&sortby=pubdate
最新SCI文章
X. Jiang, S.W. Li, L. Shao*, Pushing CO2-philic membrane performance to the limit by designing semi-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for sustainable CO2 separations,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 DOI: 10.1039/C6EE03566C.  IF=25.427
Xi Quan Cheng, Kristina Konstas, Cara M. Doherty, Colin D. Wood, Xavier Mulet, Zongli Xie, Derrick Ng, Matthew R. Hill*,  Cher Hon Lau*, and Lu Shao*,  Organic microporous nanofillers with unique alcohol affinity for superior ethanol recovery toward sustainable biofuels, ChemSusChem, 2017, DOI:10.1002/cssc.201700362 IF=7.116
Y.Q. Zhang, X.B. Yang, Z.X. Wang, J. Long, L. Shao*, Designing multifunctional 3D magnetic foam for effective insoluble oil separation and rapid selective dye removal for use in wastewater remedi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7, DOI: 10.1039/C6TA11252H IF=8.262
X.B. Yang, X. Jiang, Y.D. Huang, Z.H. Guo*, L. Shao*, Building nan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rmour” on fibers for high-performance composite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9 (2017) 5590–5599. IF=7.145
Y.C. Xu, Y.P. Tang, L.F. Liu, Z.H. Guo, L. Shao*, Nanocomposite organic solvent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by a highly-efficient mussel-inspired co-deposi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526 (2017) 32-42. IF=5.557
Y.C. Xu, Z.X. Wang, X.Q. Cheng, Y.C. Xiao, L. Shao*, Positively charge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via economically mussel-substance-simulated co-deposition for textile waste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03 (2016) 555-564. IF=5.310
Y.C. Xu, X.Q. Cheng, J. Long, L. Shao*, A novel monoamine modification strategy toward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solvent nanofiltration (OSN) membrane for sustainable molecular separation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497 (2016) 77-89. IF=5.557
Zhenxing Wang, Cherhon Lau*, Naiqing Zhang, Yongping Bai, Lu Shao*, Mussel-inspired tailoring of membrane wettability for harsh 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3 (2015) 2650-2657. IF=8.262 (ISI Highly Cited Paper)
Z.X. Wang, Y.C. Xu, Y.Y. Liu, Lu Shao*, A Novel Mussel-Inspired Strategy towar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for Self-Driven Oil Spill Cleanup,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3 (2015) 12171-12178.  IF=8.262 (Front Cover)
Xi Quan Cheng, Kristina Konstas, Cara M. Doherty, Colin D. Wood, Xavier Mulet, Zongli Xie, Derrick Ng, Matthew R. Hill*, Lu Shao*, and Cher Hon Lau*,Hypercrosslinked additives that impede aging and enhance permeability in thin polyacetylene films for organic solvent nanofiltra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17  DOI: 10.1021/acsami.7b02295. IF=7.145
讲授课程
功能高分子材料 (硕士)
化工分离工程 (大三,国际学生班-英文授课)
高分子研究进展 (博士)
高分子专题课(大一)
"膜“法世界 (本科生创新研修课)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47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沙发
发表于 2018-3-16 17:02:50 | 只看该作者
在有机合成领域,多样的功能基团或保护基团会赋予合成过程的高选择性和可控性,最终合成出各种各样的复杂分子结构。相对于有机合成领域的飞速发展,对纳米科技至关重要的纳米合成领域则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复杂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和精确调控方面。以基于金纳米材料的合成为例,目前的合成手段主要基于配体和金各晶面的不同作用,利用配体作为特定晶面的“保护层”,实现金属在其他晶面的优先生长。上述基于配体和金表面相互作用的合成手段在设计复杂纳米结构时存在诸多缺陷:(a)金表面的配体很难操控,导致很难利用其设计制备复杂纳米结构,并进行精确调控。 (b)金表面配体是动态平衡过程,配体很难对特定晶面形成完全的保护。(c)在多步合成过程中,不同配体的加入可能会导致金纳米材料的聚集沉淀,导致合成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工业大学陈虹宇教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邵路教授合作,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全新合成策略,实现了一系列复杂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该方法利用两亲嵌段共聚物在配体修饰的金纳米棒表面自组装形成保护层,之后在水中加热驱动聚合物层在金表面流动与转变。通过改变金纳米棒与聚合物壳层之间的配体种类,可以诱导聚合物产生多种转变模式,如收缩模式,脱落模式和缠绕模式等。其中,对于收缩模式而言,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还可以精确调控聚合物的收缩程度。研究人员对上述转变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转变机理。
转变后的聚合物层可起到类似于有机合成领域中“保护基团”的作用,会在金表面形成保护区域(聚合物覆盖区域)和活性区域(暴露的金表面),可实现其他金属材料在金表面的可控生长(Fig. 1 andFig.2)。值得一提的是,聚合物壳层的亲水基团和所带电荷可以使金纳米材料很好的分散在水溶液中,并可避免金纳米材料的聚集沉淀,无需担心后续合成过程中多种试剂的影响。
Fig. 1 Schematics illustrating the fourtransformation modes of (AuNR-ligand)@PSPAA.

Fig. 2 Contractionand bimodal contraction modes
除了上述复杂纳米结构外,该方法还可以精确设计并合成出更为复杂的纳米结构。比如,利用聚合物在金纳米棒表面的多次收缩-生长过程,可以制备出Pdtip-Agring-AuNR@PSPAA-Agring-Pdtip(Fig. 3)。此外,该方法还可实现硫化银对金纳米棒的头尾焊接组装。
Fig. 3 Multi-step masked nanosynthesis. a Schematicsillustrating the multi-step functionalization enabled by the continualcontraction of the PSPAA shell. b–g STEM image, EDX mapping, and TEM image ofthe resulting Pdtip-Agring-(AuNR-1)@PSPAA-Agring-Pdtip,with short b–f and long g exposed segments. The scale bars are 100 nm
除了金纳米棒,该方法还可适用于其他形貌的金纳米材料,如金纳米双锥和金纳米三角片等,并可在此基础上合成出多种复杂纳米结构。

Fig. 4 Bipyramids and triangular nanoprisms.Schematics and TEM imagesillustrating the encapsulation and contraction of PSPAA on Au bipyramids (a)and Au nanoprisms (b), and the corresponding Ag deposition, respectively. Theligand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is Ligand-1. The scale bars are 50 nm.
相关研究工作以“Transformable masks for colloidal nanosynthesi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昌大学化学学院青年教师王振兴(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和南京工业大学何博文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的陈虹宇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邵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Z.X. Wang, G.F. Xu, G.J. Wang, Y.H. Feng, D.M. Su, B. Chen, H. Zhang, L. Shao*, H.Y. Chen*, Transformable Masks for Colloidal Nanosynthesis, NatureCommunications, 9 (2018) 563.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2958-x.pd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板凳
发表于 2019-7-24 16:03:34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仿生三元共涂覆构筑高通量纳滤膜研究
批准号        21878062        学科分类        ( B080402 )
负责人        邵路        职称                单位名称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资助金额        65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起止年月        2019年01月01日 至 2022年12月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39

帖子

4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5
地板
发表于 2020-4-11 18:16:16 | 只看该作者
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邵路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英国皇家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权威学术机构之一。根据专家推荐,学会每年遴选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
邵路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近20年来一直从事膜材料与膜分离相关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10多篇,作为通讯作者在RSC旗舰期刊《能源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Cell姐妹刊《物质》(MATTER)、Elsevier旗舰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材料科学进展》(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包括5篇ESI前0.1%的热点论文、20篇ESI前1%的高被引论文和7篇影响因子10以上期刊封面论文。所发文章被SCI引用4600余次,高因子(H-index)=41。任Springer-Nature出版社新期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 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任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q期刊学术主编(Academic Editor)。获得2019年Publons评选的全球优秀审稿人奖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评选的全球前1%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142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6
5#
发表于 2020-8-4 13:04:02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国际期刊《膜科学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新增选7位编委。经过与全球近50名候选人的竞争,我校化工与化学学院邵路教授最终成功入选、受聘加入该期刊编委会。
《膜科学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于1976年创刊,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是膜科学研究领域国际最权威的期刊。目前在中科院基础版和升级版中,JMS均为工程技术领域大类1区,最新影响因子为7.183。
邵路教授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近二十年来在膜材料与膜分离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高影响力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所发论文SCI引用超过5200次,H-index=43。
出版社网站对期刊编委邵路的介绍: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 ... l-board/lu-shao-ph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199

帖子

3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6
6#
发表于 2021-9-22 17:27:33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头雁团队”、黑龙江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校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项目的支持下,我校化工与化学学院邵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Materials Today(IF=31.04)上发表了题为“Porous Janus materials with unique asymmetries and functionality”(具有独特不对称性和功能性的多孔Janus材料)的综述,并被主编选为杂志内封面(Inner cover)。
        面向环境、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的多孔Janus材料是一个前沿新兴概念,其两面具有不对称性质(包括润湿性、电荷、孔径或结构、热/电导率、化学活性等),这些不对称的性质可以经过不同材料组合或现有合成/修饰技术的精心设计获得,使多孔的Janus材料具备一系列的特殊性能。自然界中的Janus材料,比如荷叶,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润湿性,它的上表面是超疏水的,下表面是亲水/水下超疏油的,使其在空气中具有自清洁性,在水中具有防油污染的特性。与传统均质材料相比,多孔Janus材料凭借不对称性的协同或独立效应,在诸多领域展现出优越的性能和降低能耗的潜力,还可以为瓶颈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该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多孔Janus材料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了多孔Janus材料各种不对称性质,制备策略和常用方法。将多孔Janus材料中不对称性质的工作模式分为协同效应和独立效应。在协同效应的模式下,多孔的Janus材料具有液体、离子或气泡的定向运输的独特性质,在油水分离、雾收集、个人湿热和健康管理、气泡操纵、能量转换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独立效应的模式下,多孔的Janus材料可以将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优化实际应用过程,在许多领域如水净化、传感设备和生物医学应用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最后总结了多孔Janus材料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邵路教授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领域内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的编委、顾问编委及副主编等职务。课题组面向“双碳”目标、水资源短缺等战略性问题,长期以来从事分离膜材料与膜过程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在碳捕集气膜、耐有机溶剂分离膜、水处理纳滤/超滤、微滤及特种分离膜方向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并在多个企业规模化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ICh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领域内高影响力期刊, SCI引用7300次,H-index=52。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 ... 21002248?via%3Dihu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123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7#
发表于 2023-12-1 10:14:30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邵路团队提出新型凝胶结构聚氧乙烯(PEO)基碳捕集膜,突破传统聚合物碳捕集膜气体渗透性差的难题。相关论文以《超高渗透性凝胶膜助力高效碳捕集》(Ultrapermeable Gel Membranes Enabling Superior Carbon Capture)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该研究工作为膜碳捕集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型膜材料基础支撑。
        近年来,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关注,开始大力发展碳捕集产业。气体分离膜技术具有高效、低能耗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一代碳捕集技术之一。其中,分离膜材料决定了整个膜分离过程的效率,而传统的聚合物材料受限于较低的气体渗透性能,制约了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针对此难题,邵路教授团队提出原位交联方法,制备得到以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交联网络为凝胶基质、液态PEO小分子为凝胶介质的新型凝胶结构PEO膜材料。凝胶结构融合了固态聚合物的高稳定性、液态小分子的高渗透性优势,成功调控了分离膜的微观结构,得到具有超高自由体积特性的PEO基凝胶膜,有效强化气体在膜内的扩散过程。凝胶膜展现出实现超高的CO2渗透系数,且气体选择性没有明显改变。同时,合成的凝胶膜表现出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和长期操作的稳定性,该方法的普适性也得到了证实。
       哈工大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邵路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化工与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斌为论文第一作者。邵路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杨延、硕士生郭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王开放博士、何雪忠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路艳秋博士、张岁助理教授参与论文相关研究工作。
        该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原创探索基金、哈工大“点子基金”(青年学生类)和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5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 18:51 , Processed in 0.10062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