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130

帖子

1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学明,男,1962年10月生,汉族,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主任。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和工作。

姓名:杨学明        
性别:男
类别: 院士;研究员;万人;杰青;百人        
学科:化学物理
职称:研究员        
学历:博士研究生
电话:0411-84695174        
Email: xmyang@dicp.ac.cn
地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编: 116023        

获奖及荣誉:
2001 年国际自由基会议Broida 奖
2001年国际ISI经典引文奖
2002年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
2002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4年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2006年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7年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7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就奖(唯一个人奖)
2007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唯一化学奖)
2008年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研究奖
2008年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9年长江学者成就奖
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2010年辽宁省领军人才称号
2011年德国洪堡研究奖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辽宁省劳动模范
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
201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5年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高斯讲座教授
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简历介绍:
  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过去二十年,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澄清了势垒型量子过渡态与反应共振态在动力学上的差异;在量子态水平上观测到氟加氢反应的共振现象;证明了物理化学领域常用的基础手段——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和氯加氢反应中的有效性;与合作者发展了四原子态-态量子动力学理论与实验方法,得到了HD + OH → H2O + D体系第一个全维精确的微分截面;得到了水分子及其同位素光分解过程非绝热动力学机理;研究了甲醇在二氧化钛表面的光催化解离机理。他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并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于2006、2007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Science 11篇,Nature 1篇。被邀请为多个国际著名综述杂志撰写综述性文章,如年度物理化学综述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化学研究评论(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现任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B/C高级编辑,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主编,以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PCCP,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等杂志的编委。此外,他还应邀担了国际分子束会议,国际分子光谱会议(Ohio)以及国际立体动力学会议的咨询委员。

代表论著:
1. T. Yang, J. Chen, L. Huang, T. Wang, C. Xiao, Z. Sun, D. Dai, X. Yang, D. Zhang, Extremely Short-Lived Reaction Resonances in Cl + HD (V = 1)→DCl + H due to Chemical Bond Softening, Science, 347, 60-63 (2015).
2. T. Wang, J. Chen, T. Yang, C. Xiao, Z. Sun1, L. Huang, D. Dai, X. Yang, D. Zhang, Dynamical Resonances Accessible Only by Reagent Vibrational Excitation in the F + HD→HF + D Reaction, Science, 342, 1499-1502 (2013).
3. X. Yang, T. Minton, D. Zhang, Rethinking Chemical Reactions at Hyperthermal Energies, Science, 336, 1650-1651 (2012).
4. C. Xiao, X. Xu, S. Liu, T. Wang, W. Dong, T. Yang, Z. Sun, D. Dai, X. Xu, D. Zhang, X. Ya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a Four-Atom Reaction: HD+OH→H2O+D, Science, 333, 440-442 (2011).
5. W. Dong, C. Xiao, T. Wang, D. Dai, X. Yang, D. H. Zhang, Transition-State Spectroscopy of Partial Wave Resonances in the F+HD Reaction, Science, 327,  1501-1502 (2010).
6. X. Wang, W. Dong, C. Xiao, L. Che, Z. Ren, D. Dai, X. Wang, P. Casavecchia, X. Yang, B. Jiang, D. Xie, Z. Sun, S.-Y. Lee, D. H. Zhang, H.-J. Werner, M. H. Alexander, The Extent of Non-Born-Oppenheimer Coupling in the Reaction of Cl(2P) with para-H2, Science, 322, 573-576 (2008).
7. L. Che, Z. Ren, X. Wang, W. Dong, D. Dai, X. Wang, D. H. Zhang, X. Yang, L. Sheng, G. Li, H.-J. Werner, F. Lique, M. H. Alexander, Breakdown of the 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 in the F+o-D2→DF+D Reaction, Science, 317, 1061-1064 (2007).
8. M. Qiu, Z. Ren, L. Che, D. Dai, S. A. Harich, X. Wang, X. Yang, C. Xu, D. Xie, M. Gustafsson, R. T. Skodje, Z. Sun, D. H. Zhang, Observation of 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F+H2→HF+H Reaction, Science, 311, 1440-1443 (2006).
9. D. Dai, C. C. Wang, S. A. Harich, X. Wang, X. Yang, S. D. Chao, R. T. Skodje, Interference of quantized transition-state pathways in the H+D2→D+HD chemical reaction, Science, 300, 1730-1734 (2003).
10. S. Harich, D. Dai, C. Wang, X. Yang, S. Chao, R. Skodje, Forward scattering due to slow-down of the intermediate in the H+HD→D+H2 reaction, Nature, 419, 281-284 (2002).
11. X. Liu, J. J. Lin, S. Harich, G. C. Schatz, X. Yang, A quantum state-resolved insertion reaction: O(1D)+H2(J=0)OH (2, v, N) + H(2S), Science, 289, 1536-1538 (2000).
12. R. N. Dixon, D. W. Hwang, X. F. Yang, S. Harich, J. J. Lin, X. Yang, Chemical “double slits”: Dynamical interference of photodissociation pathways in water, Science, 285, 1249-1253 (199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8 21:41 , Processed in 0.12793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