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立佳

[复制链接]

360

主题

392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0:30: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立佳 院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所长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办公室:综合办公楼5楼;电话:+86-431-85262201;传真:+86-431-85685653
实验室:主楼414房间;电话:+86-431-85262138;传真:+86-431-85262969
Email:ljan@ciac.ac.cn
教育和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9.09-1992.11,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86.09-1989.07,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2.09-1986.07,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10-至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11-2008.1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7-2003.1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3-2000.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研究生导师
1999.09-2000.0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研究生导师
1998.09-1999.08,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7.12-1998.08,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员
1997.05-1997.1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5.08-1997.05,德国Mainz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会奖学金资助Research Fellow
1992.11-1995.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学术兼职
2011.03-至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2011.01-至今,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0.11-至今,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2003.11-至今,IUPAC Macromolecular Division Membership
2016.01-至今,《Macromolecules》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13.01-至今,《中国科学 化学》编委
2012.08-至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
2012.03-至今,《化学通报》编委
2009.12-至今,《Polymer》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07.12-至今,《高分子学报》编委
2007.12-至今,《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
2007.08-至今,《化学通讯》主编
2004.12-至今,《应用化学》编委
主要荣誉
2016,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4,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4,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2013,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1-至今,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
2010,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基础类)
2009,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基础类)
200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学术带头人
2006,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5-2010,吉林省高级专家
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2-2004,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
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200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5-1997,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会奖学金资助Research Fellow
研究兴趣
1.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
2.高分子与胶体玻璃前驱体松弛动力学
3.高分子稀溶液流体动力学
研究资助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334007,2014-2018)
2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21522KYSB20160015,2016-2018)
3 “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5030100GX,2015-2017)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联合项目(2017HXC, 2017-2018)
计算设备
1. 曙光机架式服务器:80个节点(其中包括60个配备2颗AMD2382四核处理器,20个配备2颗AMD2214双核处理器,总计560个核心)
2. 曙光刀片服务器(TC4600系列): 三组(总计68颗cpu,624个核心),其中第一组配备14个刀片,每个刀片配备2颗Intel E5-2670八核处理器;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配备10个刀片,每个刀片配备2颗Intel E5-2680 V2十核处理器
3. Dell刀片服务器(Dell PowerEdge M1000e):四组(总计128颗cpu,1216个核心),其中第一组配备8个刀片,每个刀片配备4颗Intel E7-4820八核处理器;第二组配备8个刀片,每个刀片配有4颗Intel E5-4640八核处理器;第三组配备16个刀片,每个刀片配备2颗Intel E5-2670 V2十核处理器;第四组配备16个刀片,每个刀片配备2颗Intel E5-2680 V3 十二核处理器
研究领域和现状
1. 过冷液体的协同性、异质性与动态关联性
      过冷液体与玻璃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微观结构上短程有序、长程无序,能量上处于亚稳态,具有多重松弛行为,且微观结构及其对应的宏观性能随时间演化。过冷液体与玻璃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变是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中最重要且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脆性过冷液体的动力学行为,揭示了过冷液体违背Stokes-Einstein(SE)关系的机理,即:松弛时间主要由扩散近的粒子控制,扩散系数则由扩散远和扩散近的粒子共同控制,从而导致SE关系失效;首次引入了“目标粒子”与其“近邻粒子”质心的协同运动关联函数,用于定量描述过冷液体动力学协同性和异质性,发现异质性只对短时松弛起作用,对长时松弛不起作用;阐明了“密集”团簇与“链式”团簇的演化规律;证实了动态关联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单调增加的经验规律,同时明晰了准二维受限条件下,动力学关联长度呈现非单调性演变的物理根源。以上结果对过冷液体动力学行为的理解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2.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
      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论是高分子链拓扑结构表征和分子量测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广泛被接受的特性粘度经验公式和理论都没有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特性粘度的本质,即:高分子链节之间、链节与溶剂之间的屏蔽与长程累积等流体力学相互作用以及链节本身尺寸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高分子物理学难题,我们基于高分子链部分穿透球模型;引入了平均场框架下的携水函数(r)和泄水函数(r),克服了Wiegel理论的局域密度-渗透率函数无法考虑长程累积效应和Kirkwood-Riseman理论或Zimm理论无法考虑链节尺寸和多体相互作用的不足,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节间的多体流体力学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结合Einstein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转动耗散理论,基于第一性原理,首次严格推导了能够描述任意拓扑结构高分子链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计算公式。我们的理论能够定量地预测线形、环形、星形、支化、超支化和树枝形等不同拓扑结构高分子的特性粘度行为,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在如此宽的高分子链拓扑结构变化范围内,定量地描述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并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强有力验证。我们还证明了Rouse模型、非泄水的Zimm模型和描述树枝形高分子的 “二区域模型” 等经典模型分别是我们理论在自由泄水、非泄水和 “截断非泄水-泄水” 等特定条件下的极限形式。我们在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超支化和树枝形高分子等复杂分子链结构表征及其分子量测定的理论基础。
10篇代表性论文
1. Xu, W. S.; Sun, Z. Y.; An, L. J. “Relaxation dynamics in a binary hard-ellipse liquid”, Soft Matter, 2015, 11(3), 627-634.
2. Xu, X. L.; Chen, J. Z.; An, L. J. “Shear thinning behavior of linear polymer melts under shear flow via nonequilibrium molecular dynamics”, J. Chem. Phys., 2014, 140(17), 174902.
3 .Lu, Y. Y.; An, L. J.; Wang, Z.-G. “Intrinsic viscosity of polymers: General theory based on a partially permeable sphere model”, Macromolecules, 2013, 46(14), 5731-5740.
4. Chen, W. D.; Chen, J. Z.; An, L. J. “Tumbling and tank-treading dynamics of individual ring polymers in shear flow”, Soft Matter, 2013, 9(16), 4312-4318.
5. Xu, W. S.; Sun, Z. Y.; An, L. J. “Effect of attractions on correlation length scales in a glass-forming liquid”, Phys. Rev. E, 2012, 86(4), 041506.
6. Lu, Y. Y.; Shi, T. F.; An, L. J.; Jin, L. P.; Wang, Z.-G. “A simple model for the anomalous intrinsic viscosity of dendrimers”, Soft Matter, 2010, 6(12), 2619-2622.
7. Chen, J. Z.; Sun, Z. Y.; Zhang, C. X.; An, L. J.; Tong, Z. “Self-assembly of rod-coil-rod ABA-type triblock copolymers”, J. Chem. Phys., 2008, 128(7), 074904.
8. Chen, J. Z.; Zhang, C. X.; Sun, Z. Y.; Zheng, Y. S.; An, L. J. “A novel self-consistent field lattice model for block copolymers”, J. Chem. Phys., 2006, 124(10), 104907.
9. Huo, H.; Jiang, S. C.; An, L. J.; Feng, J. C. “Influence of shear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of -phase in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with -nucleating agent”, Macromolecules, 2004, 37(7), 2478-2483.
10. Wen, G. Y.; Sun, Z. Y.; Shi, T. F.; Yang, J.; Jiang, W.; An, L. J.; Li, B. Y. “Thermodynamics of PMMA/SAN blends: Application of the Sanchez-Lacombe lattice fluid theory”, Macromolecules, 2001, 34(18), 6291-6296.


研究组人员概况
在职职工
陈继忠(副研究员);李宏飞(副研究员);卢宇源(副研究员);段晓征(副研究员);李良一(助理研究员);刘立军(助理研究员);徐晓雷(助理研究员)
在读研究生
王亮(2012级);梅百成(2012级);杨振岳(2012级);李明伦(2013级);阮永金(2013级);陈洪波(2013级);王振华(2014级);莫江洋(2015级);田小飞(2016级)
联合培养研究生
胡存亮(2012级);张文阳(2012级);刘爱清(2014级)
毕业研究生去向
1.孙昭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杨 剑,Sabic公司
3.石彤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4.文纲要,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5.李 学,济南大学,教授
6.聂志鸿,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Assistant Professor
7.姚卫国,吉林大学,副教授
8.张 颖,吉林大学,副教授
9.赵军钗,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
10.乔从德,山东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11.袁 强,Park Advanced Product Development Corp,Analytical Laboratory Manager
12.黄 丽,中石油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
13.廖永贵,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4.王 强,美国
15.朱伟平,中国石化研究院
16.蒙延峰,烟台师范学院,副教授
17.欧阳文泽,中科院力学所 副研究员
18.李红周,宁波材料所,副研究员
19.杜夕彦,北京蓝海黑石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20.刘立新,
21.李云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2.李宏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23.潘道成,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24.宋凯绪,美国Kansas大学博士后
25.霍 红,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26.贾玉玺,山东大学,教授
27.张巍巍,
28.王 鑫,一汽大众,工程师
29.由吉春,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30.汤建凯,北京科技大学 博士后
31.成 荣,清华大学,博士后
32.温慧颖,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
33.于喜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34.叶祥贵,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博士后
35.李子奇,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36.宋建晖,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37.唐毓婧,中石化研究院,助研
38.杨永彪,辽宁师范大学,讲师
39.潘瑛瑛,苏州独墅湖图书馆,馆员
40.黄绍永,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41.付翠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42.韩向刚,
43.徐 林,贵州理工大学,
44.王 冬,北京科技大学,讲师
45.靳艳丽,重庆市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综合三所,工程师
46.杨 萍,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Nebraska,硕士
47.张 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48.孟令敏,49.张国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中教一级
50.卢宇源,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51.童淑媛,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52.刘 刚,美国Tennessee大学,博士后
53.夏英东,美国Georgia理工学院,博士后
54.孙德文,德国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oettingen,博士后
55.毛 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股份公司,工程师
56.常鹰飞,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57.李占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
58.徐文生,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后
59.张 耀,鲁东大学,讲师
60.陈文多,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61.邹志明,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62.李良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63.刘立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64.徐晓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理研究员
65.陶玄珩,
66.刘茗竹,
67.王健,
6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7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沙发
发表于 2018-12-8 10:00:49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卢宇源系统评述:管子模型
高分子非线性流变学是发展高效、节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的学科基础,可以为相关产业链的设计和调整提供理论指导。与短链高分子流体相比,缠结高分子流体(浓溶液或熔体)的应力松弛、黏度和质心扩散等都受到高分子链缠结效应的影响。因此,近半个世纪以来,缠结效应成为了高分子流变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焦点。针对该体系,Doi和Edwards等基于单链平均场近似建立的“管子模型”(图1)奠定了现代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的基础,也标志着人类描述缠结高分子流体流变行为步入了分子流变学时代。虽然“管子模型”成功地推导出了几乎所有物理量,描述了缠结高分子流体的近平衡态性质乃至复杂的非线性流变学过程,并针对部分典型流变学现象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该模型并没有从第一性原理上处理高分子链-链间的缠结相互作用,也很难解释一些新的流变学现象,如约化松弛模量的重叠时间问题、宏观流动现象、单轴拉伸后结构因子的演化行为。因此,缠结高分子流体流变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仍未停止,许多新的物理本质还有待学者们更为深入地理解。
图1 管子模型将作用在测试链上的复杂多链相互作用(a)简化为一条光滑无势垒的管道对原始链的限制作用(b)
虽然“管子模型”是高分子物理学中的基本模型,但是国内并没有专著深入讨论该模型及相关的流变学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安立佳研究员课题组在《高分子学报》2018年12期的综述上,详细介绍了:(1) Doi-Edwards“管子模型”的基本概念、链松弛及扩散性质等物理量,及本构方程的数学推导过程;(2)“管子模型”修正效应(链长涨落效应、约束释放效应和对流解约束释放效应)的物理图像及重要推论,及现阶段最为完善的GLaMM理论及相关物理参数的意义;(3)“管子模型”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总结了“管子模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对高分子非线性流变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展望。在描述快速大形变条件下缠结高分子流体的非线性流变行为时,人们不应忽略缠结点的破损和重组等问题,所以需要重新考虑“管子模型”的单链平均场假设,引入多链相互作用等,甚至需要建立分子流变学新的理论范式。值得指出的是,逐渐被边缘化的“瞬态网络模型”有可能再次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希望通过本综述,可以加深我国读者对“管子模型”的认识和理解,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身于缠结高分子流体流变学研究,为我国高分子流变学和高分子动力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阮永金, 卢宇源, 安立佳. 管子模型. 高分子学报, 2018, (12): 1493-1506
Yong-jin Ruan, Yu-yuan Lu, Li-jia An. Acta Polymerica Sinica, 2018, (12): 1493-150681
链接地址
http://www.gfzxb.org/fileGFZXB/journal/article/gfzxb/2018/2/PDF/gfzxb20180172luyuyuan.pd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8 04:18 , Processed in 0.1447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