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材料

[复制链接]

53

主题

54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1:2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技术科学部(1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永君

54

超硬材料

燕山大学

2

刘昌胜

50

生物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

3

张清杰

58

材料科学与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4

杨 伟

54

飞行器设计与飞行控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5

杨孟飞

54

空间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6

芮筱亭

60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7

欧阳明高

58

汽车动力系统

清华大学

8

段文晖

50

计算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9

郭万林

56

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郭烈锦

53

能源动力工程多相流与氢能

西安交通大学

11

滕锦光

53

结构工程

香港理工大学

12

魏悦广

57

固体力学及跨尺度力学

北京大学

1.田永君
田永君,1963年生,1987年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为河北省首位长江学者。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s等刊物特约审稿人,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和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
2011年,田永君教授科研团队所完成的“硬度的微观理论及新型亚稳材料设计”项目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从化学键入手,创建了硬度的微观理论模型,建立了布居离子性新标度,实现了极性共价晶体硬度的定量预测,解决了硬度与晶体微观电子结构间定量关联这一理论难题。以此理论模型为基础,项目设计出了系列的新型亚稳材料,部分材料已被实验合成,使超硬材料探索从"定性"进入到了"定量化"的可设计阶段,推动了计算材料科学的发展。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研究机构使用本模型开展跟踪和拓展研究。硬度微观模型已成为材料设计的一个实用工具,并被拓展到纳米、缺陷和薄膜等研究领域。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342次。项目完成人:田永君(燕山大学),王慧田(南京大学),高发明(燕山大学),何巨龙(燕山大学),孙建(南京大学)
至此,田永君教授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获得其他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2.刘昌胜
刘昌胜,男,湖北大冶人,196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昌胜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5年7月起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直从事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和纳米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863”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项目等,围绕生物材料化学组成、形态、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的控制理论、材料生物学性能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生物材料制备过程的工程化技术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实现了骨组织修复活性材料、骨再生生物活性因子的制备及材料活性化、骨组织可注射微创治疗材料等系列生物医用材料的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申请发明专利50 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包括授权美国专利3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包括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21篇。编写专著(教材)3本。先后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1)等多项科技奖励。现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任首席科学家。
3.张清杰
先后负责和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10余项,在新一代复合材料(包括梯度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复相陶瓷材料)的非线性性能和材料设计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新一代复合材料二类重要非线性性质的预测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关键新材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张清杰教授同日本科学家新野正之合作,提出了将基于高效热电材料的太阳能热电转换技术与基于光伏电池材料的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进行集成复合的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的新的科学构想,得到我国NSFC和日本JST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研制出了具有中日双方各50%知识产权的国际上第一台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的实验系统并试验成功,开辟了太阳能全光谱(200~3000nm)直接高效发电技术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太阳能高效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工业余热高效发电技术和微小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对高效热电材料提出的重大需求,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了通过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原子—分子、纳米—介观和亚微观尺度)热电材料的电热协同输运规律,特别是低维结构和复合结构中的新的物理效应对电热输运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热电材料微结构的形成规律与控制原理及热电材料的集成制备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热电材料性能和发展新的热电材料体系的科学思想,这一科学思想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的“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2006年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
在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制备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体系的研究方面,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并建立了非平衡状态下纳米晶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应力诱导低维结构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交叉共沉淀结合放电等离子体快速致密化制备纳米晶热电材料的新方法以及它们的集成制备技术;利用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研制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分别达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达到1.35(300K),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这些体系的最好数据。相关研究在APL、JAP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APL90, 2007; APL89, 2006; APL87, 2005; JAP100, 2006; JAP97, 2005等)。
张清杰教授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L)、Journal of AppliedPhysics (JAP)、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Acta Physica Sinica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4篇,被SCI和EI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和引用20余篇次,编著并出版学术著作1部。
4.段文晖
段文晖,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8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
工作经历: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4-2000),教授(2000-),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2007-)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博士后(1992-1994)
美国Minnesota大学化工与材料科学系访问学者(1996-1999)
美国California大学Berkeley分校物理系Berkeley Scholar(2002-2003)
教学
研究生“固体理论”(清华大学 春季学期)  
本科生“计算物理”(清华大学 春季学期)
研究领域
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学。
目前主要研究:
1、凝聚态物质的电子结构
2、低维材料量子特性的理论研究
3、纳米材料及器件电子和输运性质的研究
4、新型铁电材料的计算模拟
目前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
1、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维新型量子体系的设计、调控和原型器件探索”  起止时间:2016年7月- 2021年6月
2、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拓扑半金属材料的电子结构及物性的理论研究”起止时间:2017年1月- 2020年12月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获奖、荣誉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第三完成人):低维结构的量子特性及计算设计研究
2001年清华大学第7届学术新人奖
2001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7年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
2007年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师
2013年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低维材料中新奇量子现象及其调控的机理研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3 00:57 , Processed in 0.09972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