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分析化学刘震

  [复制链接]

25

主题

25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5: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震,1970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2年于贵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于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日本兵库大学(University of Hyogo)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博士后;2005年12月起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6年3月起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入选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1年-2014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兼任国际分子印迹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色谱》杂志编委等职。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主要从事分子识别、生物分离和疾病标志物分析研究,主要代表性成果有基于硼亲和作用的仿生分子识别、亲和分离介质及生命分析新方法。出版专著1本,专章5章,发表SCI论文100余篇(IF>3,80余篇;IF>5, 40余篇),引用3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8项已获授权。  

       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5-8968 5639 Email: zhenliu@nju.edu.cn

主研方向:
以功能化材料、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生物质谱和拉曼光谱为核心,发展创新性生物分子识别、富集、分离、检测和鉴定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
1、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仿生分子识别;
2、基于先进材料的生物识别、分离与检测; 3
、疾病标志物检测、单细胞分析及活体分析。

在研项目:
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编号21425520,色谱分析与分离材料, 2015年1月-2019年12月, 400万元,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1275073,糖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2013年1月-2016年12月,80万元,主持。
3)973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编号2013CB911202,基于酶解策略的修饰蛋白质集成化分析系统研究, 2013年1月-2017年12月,132万元,参加。

最近发表文章:
    1. 1) Lianbing Ren (博士生), Zhen Liu*, Yunchun Liu, Peng Dou, Hong-Yuan Chen. Angew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 48, 6704-6707;2) Li Li (博士后), Yue Lu, Zijun Bie, Hong-Yuan Chen, Zhen Li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3, 52, 7451-7454; 3) Jin Ye (硕士生), Yang Chen, Zhen Li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4, 53, 10386-10389; 4) Xianghua Pan (工程硕士生), Yang Chen, Peixuan Zhao, Daojin Li, Zhen Li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54, 6173-6176; 5) Zijun Bie (博士生), Yang Chen, Jin Ye, Shuangshou Wang, Zhen Li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54, 10211-10215 (VIP).
    2. 1) Daojin Li (博士生), Yang Chen, Zhen Liu*.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5, 44, 8097-8123;2) Yunchun Liu (博士生), Yue Lu, Zhen Liu*. Chemical Science, 2012, 3, 1467-1471; 3) Heye Wang (博士生), Zijun Bie, Chenchen Lü, Zhen Liu*. Chemical Science, 2013, 4, 4298 – 4303; 4) Shuangshou Wang (博士生), Jin Ye, Zijun Bie, Zhen Liu*. Chemical Science, 2014, 5, 1135-1140; 5) Qianjin Li (博士生), Xueying Tu, Jin Ye, Zijun Bie, Xiaodong Bi, Zhen Liu*. Chemical Science, 2014, 5, 4065-4069.
    3. 1) Liang Liang (学士后), Zhen Liu*.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1, 47, 2255 – 2257; 2) Yunchun Liu (博士生), Lianbing Ren, Zhen Liu*.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1, 47, 5067 – 5069; 3) Hengye Li (博士生), Heye Wang, Yunchun Liu, Zhen Liu*.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2, 48, 4115–4117; 4) Yang Chen (博士生), Xinglin Li, Danyang Yin, Daojin Li, Zijun Bie, Zhen Liu*.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5, 51, 10929-10932;5)Danyang Yin(硕士生), Shuangshou Wang, Yunjie He, Jia Liu, Min Zhou, Jian Ouyang, Baorui Liu, Hong-Yuan Chen, Zhen Liu*.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5, 51, 17696 - 17699.
    4. 1) Chenchen Lü (硕士生), Hengye Li, Heye Wang, Zhen Liu*.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85, 2361-2369; 2) Hongyuan Nie (硕士生), Yang Chen, Chenchen Lü, Zhen Liu*.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85, 8277-8283; 3) Xiaodong Bi (博士生), Zhen Liu*.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959–966; 4) Xiaodong Bi (博士生), Daojin Li, Zhen Liu*.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87, 4442–4447;5)Yang Chen(博士生), Daojin Li, Zijun Bie, Xinpei He, Zhen Liu*.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1447–1454 (ACS Editors' Choice).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4 08:54 , Processed in 0.08832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