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熊宇杰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240

帖子

3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2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学习,2000年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200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助理研究员,2009-201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首席研究员。2011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2018年起任应用化学系执行系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催化与能量转化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无机固体材料结构的原子精度控制,实现关键小分子的活化与调控,用于太阳能驱动的化学品合成。已在Scienc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近五年在JACS、Angew. Chem.和Adv. Mater.三大化学与材料期刊上发表28篇通讯作者论文,总引用16,000余次(H指数61),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榜单。近年来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2)、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4,2015,2016,2018)、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4)、美国华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2015)、日本化学会杰出讲座奖(2018)等奖励。目前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期刊编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

姓 名:熊宇杰 教授 博导
电 话: 0551-63606657
电子邮件: yjxiong@ustc.edu.cn
传 真:
主页:http://staff.ustc.edu.cn/~yjxiong/
个人简历2011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并双聘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2009年-201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任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首席研究员,并兼任纳米中心管理主任
2007年-2009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材料与科学工程系助理研究员
2004年-200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任化学系博士后
2000年-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谢毅院士)
1996年-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00班,获化学物理学士学位

研究成果在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Adv. Mater.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已被引用8000 余次(H-index 为46),其中27篇论文单篇引用过百次,最高单篇引用1400余次,17篇论文被ESI评为近十年高引频论文。相关成果曾被纽约时报、路透社、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探索频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国际媒体、网站广泛报道转载。已获得美国专利1 项和中国专利4 项。担任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cience (IAOEES) Board Committee Member、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等4个国际期刊的资深编辑和编委、《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主要将纳米制造技术与可控合成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无机材料性质和功能的调控,在理论上揭示纳米结构与产品中的能量传递及转化性能演变规律,在实验上优化纳米结构及器件的结构特征,促进光能、电能、热能与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形成由能量转换、能量存储到节能器件的一条龙体系。本课题组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化学、材料、物理以及电子等学科领域。
1. 无机固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面向洁净能源的纳米催化剂设计(包括光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和光解水制氢、有机反应中的分子活化和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
2. 新型纳米加工方法与表面等离子激元光学:高效柔性光电器件的微纳制造。

获奖及荣誉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14年
首届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2014年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2年
第三届Scopus青年科学之星铜奖(材料科学),2012年
第十三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基础性研究),2012年
首批国家“青年##计划”入选者,2011年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11年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6 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5 年

文章及专著
1.Bai, Y.; Zhang, W.; Zhang, Z.; Zhou, J.; Wang, X.; Wang, C.; Huang, W.*; Jiang, J.* and Xiong, Y.*, “Controllably Interfacing with Metal: A Strategy for Enhancing CO Oxidation on Oxide Catalysts by Surface Polarization”,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506269y.
2. Long, R.; Rao, Z.; Mao, K.; Li, Y.; Zhang, C.; Liu, Q.; Wang, C.; Li, Z. Y.; Wu, X. and Xiong, Y.*, “Efficiently Coupling Solar Energy into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by Well-Designed Pd Nanostructures”,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407785.
3. Bai, S.; Wang, C.; Deng, M.; Gong, M.; Bai, Y.; Jiang, J. and Xiong, Y.*, “Surface Polarization Matters: Enhanc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Shrinking Pt Shells in Pt-Pd-Graphene Stack Structures”,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406468.
4. Long, R.; Zhou, S.; Wiley, B. J.* and Xiong, Y.*, “Oxidative Etching for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 Nanocrystals: Atomic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hem. Soc. Rev. 43 (2014), 6288-6310.
5. Wang, L.; Ge, J.; Wang, A.; Deng, M.; Wang, X.; Bai, S.; Li, R.; Jiang, J.;* Zhang, Q.;* Luo, Y. and Xiong, Y.*, “Designing p-Type Semiconductor-Metal Hybrid Structures for Improved Photo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53 (2014), 5107-5111.
6. Long, R.; Mao, K.; Gong, M.; Zhou, S.; Hu, J.; Zhi, M.; You, Y.; Bai, S.; Jiang, J.; Zhang, Q.;* Wu, X.* and Xiong, Y.*, “Tunable Oxygen Activation for Catalytic Organic Oxidation: Schottky Junction versus Plasmonic Effect”, Angew. Chem. Int. Ed. 53 (2014), 3205-3209.
7. Bai, S.; Ge, J.; Wang, L.; Gong, M.; Deng, M.; Kong, Q.; Song, L.; Jiang, J.;* Zhang, Q.;* Luo, Y.; Xie, Y. and Xiong, Y.*, “A Unique Semiconductor-Metal-Graphene Stack Design to Harness Charge Flow for Photocatalysis”, Adv. Mater. 26 (2014), 5689-5695.
8. Li, R.; Hu, J.; Deng, M.; Wang, H.; Wang, X.; Hu, Y.; Jiang, H. L.; Jiang, J.;* Zhang, Q.;* Xie, Y. and Xiong, Y.*, “Integration of Inorganic Semiconductor with MOF: A Platform for Enhanced Gaseous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Adv. Mater. 26 (2014), 4783-4788.
9. Long, R.; Mao, K.; Ye, X.; Yan, W.; Huang, Y.; Wang, J.; Fu, Y.; Wang, X.; Wu, X.; Xie, Y. and Xiong, Y.*, “Surface Facet of Palladium Nanocrystals: a Key Parameter to the Activ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for Organic Catalysis and Cancer Treatment”, J. Am. Chem. Soc. 135 (2013), 3200-3207.
10. Park, S.-I.; Xiong, Y. (Equal Contribution); Kim, R.-H.; Elvikis, P.; Meitl, M.; Kim, D.-H.; Wu, J.; Yoon, J.; Yu, C.-J.; Liu, Z.; Huang, Y.; Hwang, K.-C.; Ferreira, P.; Li, X.; Choquette K. and Rogers, J.A., “Printed Assemblies of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Deformable and Semitransparent Displays”, Science 325 (2009), 977-98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1 17:09 , Processed in 0.08459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