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禾

  [复制链接]

586

主题

589

帖子

6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6:55: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田禾 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兼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
    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6年和198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两次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禾教授曾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等荣誉,入选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田禾教授学风正派,严谨求实,教书育人,至今已培养博士49名(其中2名学生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现任国际学术刊物Dyes and Pigments 主编等职。
人物经历
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1989年1月,在华东理工大学获精细化工博士学位,之后留校;
1991年10月至93年7月,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
1996年,被批准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0年7月至10月,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再次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工作访问;
2001年7月至9月,在美国加州Scripps 研究所合作研究。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13年10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田禾教授长期从事精细化工研究,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至重点为功能染料。他从产品工程的基础研究入手,针对染料分子内弱相互作用可控转换与其多尺度功能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染料分子设计新概念,发展了多尺度体系的精细荧光表征方法,探索多功能应用新体系,解决了产品清洁高效合成工艺的关键难题,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至今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288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9项,获3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SCI他引7100多次。
田禾教授提出以荧光作为读出信号的可擦式光信息存储新概念,创新合成一系列具有高信噪比的光致变色荧光材料,大幅度提高其应用稳定性;创新合成可用荧光信号表征的可“锁”的光驱动分子梭和多构型逻辑功能分子机器等,解决了分子尺度上精确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的关键问题;在国际上首先报道高选择性汞的荧光比率传感体系,在荧光探针和高性能有机太阳电池染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20年的研究积累,他形成了以“共轭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
田禾教授针对功能染料新品种、关键生产工艺和应用开展了深入研究,构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在产品工程的应用和产业化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难题;发明了新型多枝结构稀土金属盐多相催化剂,形成高性能颜料清洁生产的创新工艺;开发出系列全新结构的高性能光盘染料,解决了低成本合成生产技术难题,突破了光盘染料的国外技术壁垒。这些创新的生产工艺和已实施的发明专利技术,创造出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人才培养
至今已培养博士49名(其中2名学生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硕士43名,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社会任职
SCI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Dyes and Pigments主编,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副主任等。


获奖记录
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
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
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类)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69

帖子

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
沙发
发表于 2018-4-2 09:16:01 | 只看该作者

化学学院在染料敏化氧化锌单颗粒光解水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田禾院士和龙亿涛教授科研团队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染料敏化氧化锌(ZnO)单个纳米颗粒光解水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美国化学会志》以“Quantifying Visible-Light-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roperties of Single Dye-Sensitized ZnO Entity for Water Splitting”为题在线报道了相关研究工作。

    利用染料敏化半导体纳米材料吸收太阳光实现光催化分解水,是目前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设计制备高效光催化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定量解析纳米材料和染料分子结构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然而,传统分析方法一般只能获得体系中光催化电子转移的整体平均信息,无法对单分子/单纳米颗粒的本征光催化性能进行定量表征。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巧妙地将光催化和单颗粒碰撞电化学结合,构建了超灵敏单颗粒光电化学检测体系。针对超快光致电子转移过程,设计了可有效延长电子传递时间的半导体TiO2超微电极,实时监测了染料敏化ZnO单个纳米颗粒光致电子在不同厚度TiO2膜中的动态传递过程,实现了单个染料分子水平可见光解水性能的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建立随机游走理论模型,解析了光致电子的复合和传递路径,揭示了电子在TiO2半导体膜内的动态扩散机制。该微纳界面光电检测方法对单分子/单颗粒本征光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高效太阳能光电转换体系提供了突破点。

    博士生马慧和青年教师马巍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建富博士为理论模拟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田禾和龙亿涛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工作在基金委“界面光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资助下,聚焦单体电化学研究,历时3年获得重要进展。同月,该研究团队在J. Phys. Chem. Lett上发表了后续研究成果,通过电位调控观测单个纳米颗粒动态电化学行为,提出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实时电位信号与其在电极表面的运动轨迹相关联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单个Ag纳米颗粒电子传递动力学(J. Phys. Chem. Lett. 2018, 9, 1429)。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01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7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板凳
发表于 2018-12-9 10: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0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地板
发表于 2019-1-24 09:08: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及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田禾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化学会(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成立于1932年,是由从事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科技、教育和产业工作者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等7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


    目前,中国化学会共有个人会员6万余人,单位会员近140家,下设33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化学学科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使我国化学科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姚建年当选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理事长,丁奎岭、黄维、刘忠范、帅志刚、孙世刚、谭蔚泓、田禾、谢在库、杨学明、于吉红当选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3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5#
发表于 2019-5-27 08:5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369

帖子

4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3
6#
发表于 2020-11-26 17:36:01 | 只看该作者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会上,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田禾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参加表彰大会。田禾教授也是华东理工大学首位获此殊荣的教职员工。
        本次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一群体进行的最高规格的表彰,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
       田禾教授,1962年出生,1978年离开出生地新疆跨入大学校门。1989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三十多年来,田禾始终坚持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理念,与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共成长,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线事业之中。
       分子机器是世界上非常前沿的领域,至今其应用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田禾早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分子机器研究团队。他带领研究团队,敢于坐冷板凳,坚持原创初心,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分子机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性突破:功能分子机器及超分子聚合物、振动诱导发光机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新颖荧光探针等。田禾让中国分子机器研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相关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科技功臣奖等一系列奖项。
       田禾热爱教育事业,坚守仁爱之心,师德高尚、潜心育人。到目前为止,田禾已经培养了博士毕业生60余名、硕士毕业生50余名,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杰青”“优博”等精英才俊,也有业界翘楚。他本人曾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教育功臣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每次获得表彰都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加速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255

帖子

5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0
7#
发表于 2023-8-30 18:31:19 | 只看该作者
近日,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贺晓鹏教授团队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蛋白质正交化学修饰策略,通过协同靶向癌细胞表面抗原与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实现了原发性肝癌的精准可视化及光驱动治疗,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2023, 10.1021/jacs.3c05052)。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由于肿瘤的高异质性和早期血液标志物的缺乏,HCC的5年总生存率低于20%,并已成为全球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HCC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仅适用于偏早期且未发生大面积转移的HCC患者。其它包括放化疗、靶向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临床疗法,均存在疗效与获益群体有限及毒副作用大等缺陷。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一种跨膜表达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参与调控个体发育、细胞增殖和分化等过程。王红阳院士团队率先发现GPC-3是HCC的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在病理组织上的阳性率高达90%;此外,靶向GPC-3的CAR-T疗法也已于近期取得了临床进展。基于上述基础,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人血清白蛋白(HSA)正交修饰的化学策略,实现了GPC-3靶向的HCC诊疗。
        HSA是一种FDA批准用于临床的高生物相容性药物载体,然而天然HSA易被肝脏吸收,降低了其所负载药物的肿瘤靶向性。此外,常规药物载体到达肿瘤部位前,往往易被体内免疫系统清除。前期研究表面,整合素相关蛋白CD47在多种癌细胞中过表达,其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信号调节蛋白-α)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别吃我”信号,使癌细胞逃逸免疫清除。
         基于此,本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对HSA单体共价与非共价化学结合的“正交”修饰策略,以1:1的摩尔比在HSA上定量引入两种不同功能的多肽,一种靶向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另一种模拟免疫检查点信号从而沉默巨噬细胞吞噬,通过SAXS结合Alphafold2解析了蛋白质修饰结构。有趣的是,该修饰策略不干扰HSA结合其它功能分子的结构域构象,从而进一步实现了FDA批准临床使用的近红外荧光造影剂ICG及/或光动力试剂Ce6的协同负载。最终,通过系列动物水平实验验证了其对HCC实体瘤的体内靶向、长效荧光可视化及光驱动消融性能,为基于内源性蛋白质的结构可控多功能修饰提供了新的化学正交策略,同时为HCC的腹腔镜下术中荧光导航与光驱动治疗提供了靶向特异性的新试剂原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出站人员豆伟涛(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专任副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生物学实验由硕士毕业生邱鹏、博士研究生郭宸等协作完成,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Jonathan L. Sessler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谈冶雄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员和贺晓鹏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导。小角度散射实验得到了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五线六站(BL19U2)李娜博士的指导与支持,计算模拟实验由上海科技大学刘婷婷博士完成,并得到了赵素文研究员的指导。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重大研究计划“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化学部重大研究计划“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5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18:02 , Processed in 0.09823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