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余志林

[复制链接]

205

主题

234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1:50: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志林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导,2013年博士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化学系(导师:Stefan Hecht),2013-2017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Samuel I. Stupp)。余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多肽自组装的仿生高分子合成及仿生材料制备,研究方法以自然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为指导,基于多肽可编译组装实现人工精准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特征的新型聚合物和软物质材料,并致力于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构筑功能聚合物体系,探索多肽分子在多肽药物、生物检测、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姓  名        余志林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籍  贯        
学  历        博士        
毕业院校        柏林洪堡大学
职  称        研究员        
系所单位        高分子化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蒙民伟楼325室
电子邮件        yzh026@nankai.edu.cn
        
研究领域        仿生高分子,仿生材料,超分子聚合物,多肽自组装,软物质材料
教育及科研经历        
2002-2006年,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理学学士
2006-2009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硕士
2009-2013年,柏林洪堡大学化学系,有机及生物有机学博士
2013-2017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2017年-至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科研成果与代表作        
1. Zhilin Yu, Aykut Erbas, Faifan Tantakitti, Liam C. Palmer, Joshua A. Jackman, Monica Olvera de la Cruz,* Nam-Joon Cho,* Samuel I. Stupp,* “Co-Assembly of Peptide Amphiphiles and Lipids into Supra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Driven by Anion-π Interactions”. J. Am. Chem. Soc. 2017, 139, 7823–7830.
2. Zhilin Yu, Faifan Tantakitti, Tao Yu, Liam C. Palmer, George Schatz, Samuel I. Stupp,* "Simultaneous Covalent and Non-Covalent Hybrid Polymerizations". Science 2016, 351, 497-502.
3. Zhilin Yu, Faifan Tantakitti, Liam C. Palmer, Samuel I. Stupp,* "Asymmetric Peptide Nanoribbons". Nano Lett. 2016, 16, 6967-6974.
4. Zhilin Yu, Stefan Hecht,* "Control over Unfolding Pathways by Localizing Photoisomerization Events within Heterosequence Oligoazobenzene Foldamers".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3740-13744.
5. Zhilin Yu, Stefan Hecht,* "Reversible and Quantitative Denaturation of Amphiphilic Oligo(azobenzene) Foldamers".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1640-1643.
6. Yu Liu,* Zhilin Yu, Yingming Zhang, Dongsheng Guo, Yuping Liu,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s of beta-Cyclodextrin-Modified Chitosan and Pyrene Derivatives Mediated by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DNA Condensation".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0431-1043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125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沙发
发表于 2018-5-7 10:57:08 | 只看该作者
报告题目:多肽分子构筑学(Peptide Tectonics):多肽仿生合成新策略的探讨
报告人:余志林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
时间:2018年5月12日(星期六), 上午11:00
地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楼三层阶梯教室


个人简介:
余志林,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导,2013年博士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化学系(导师:Stefan Hecht),2013-2017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Samuel I. Stupp)。余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多肽自组装的仿生高分子合成及仿生材料制备,研究方法以自然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为指导,基于多肽可编译组装实现人工精准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特征的新型聚合物和软物质材料,并致力于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构筑功能聚合物体系,探索多肽分子在多肽药物、生物检测、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报告摘要:
多肽分子自组装构筑超分子结构是模拟生物体系结构与功能,开发新型生物材料及软物质材料的有效手段。基于非共价作用,多肽分子所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兼具结构动态性、刺激响应性、环境适应性与自修复性能,也是生物功能多样化的良好平台。然而与生物体系中的蛋白质相比,基于多肽自组装所构筑的多肽组装体在结构规整性及材料功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是多肽自组装领域亟待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本报告介绍多肽仿生合成中多肽分子构筑学(peptide tectonics),研究多肽板块单元(peptide tectons)在特定界面上的选择性相互作用驱动下的可编译自组装过程,阐释多肽构造学在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首先提出多肽构造学的概念,介绍其基于多肽构筑模块peptide tecton构象特征的分类方法,着重介绍包括采用共价连接及拓扑结构控制的方法构筑peptide tecton的方法。进而讨论通过在多肽板块基元特定片段上的功能化修饰,揭示多肽构筑学在开发新型高效抗菌多肽药物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9 18:00 , Processed in 0.08991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