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题组]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邹如强特聘研究员

[复制链接]

253

主题

281

帖子

3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0:04: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邹如强博士、特聘研究员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员
新加坡-北京大学低碳中心PI
联系电话:010-62760532
电子邮箱:rzou@pku.edu.cn
个人主页:http://www2.coe.pku.edu.cn/faculty/zouruqiang/Home.html


学术经历:
2014–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系&能源系,研究员,博导,副系主任
2010–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系&能源系,特聘研究员,博导,副系主任(2013-)
2011–  先进电池材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2–  新加坡-北京大学可持续低碳研究中心,PI
2014–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Senior Scientist
2008–2010   美国 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toral Fellow
2006–2008   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特别研究员
2004–2006   日本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研究助理
2004–2008   日本神户大学&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工学院,工学博士
2001–2004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理学硕士

研究领域:
1. 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在节能环保中的应用。
2. 绿色新能源材料:包括储氢材料、相变储能材料、锂离子电池及天然气水合物技术。
3. 纳米多孔催化剂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4. 中子散射技术的应用。

背景资料:
2008年03月博士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和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AIST)。历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DC),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toral Fellow和客座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2011年获新加坡国家基金会资助,联合成立新加坡-北京大学可持续低碳研究中心,现任中心PI。近年来利用多孔限域体系的高密度凝聚态分子压缩特性和微结构界面吸脱附机制,开展新型多尺度孔结构绿色能源材料的复合设计与应用研究,实现了多孔限域相变储能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在EES、JACS、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2010年至今60余篇,论文被他引2300余次,10余篇入选期刊封面,多篇论文入选“Top Articles”,获国内外发明专利6项。先后荣获日本JSPS特别研究员(DC)、日本丸文交流财团年度交流研究奖、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 Fellow、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重要荣誉和奖项。2010年回国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课题、新加坡国立基金会CREATE重大国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现任中国材料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子散射委员会委员。

获得荣誉:
2013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3年获得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 Technology, China 2013大会“BEST POSTER AWARD”
201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计划
2012年入选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2011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Postdoc Fellow
2007年获得日本财团法人丸文研究交流财团年度交流研究奖
2006年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DC)奖
2006年获得日本财团法人丸文研究交流财团年度交流研究

近期发表的学术论文:
Li, P.; Wang, X; Yan, S.; Ang, C.; Chen, H.; Liu, J.; Zou,* R.; Zhao,* Y. "Triazole-Containing Isoreticula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Their High Performance on Selective Capture and Separation of Large Organic Molecules", Angew. Chem. Int. Ed., in press.
Xia, W.; Mahmood, A.; Liang, Z.; Zou,* R. Guo,* S. “Earth-Abundant Nanomaterials for Oxygen 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accepted.
Xia, W.; Mahmood, A.; Zou,* R.; Xu,* Q.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their derived nanostructur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Energ. Environ. Sci., 2015, 1837-1866.
Zhang, H.; Zou,* R.; Zhao,* Y. “Macrocycl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ordin. Chem. Rev., 2015, 292, 74-90.
Wang, Q.; Zou,* R.; Xia, W.; Ma, J.; Qiu, B.; Mahmood, A.; Zhao, R.; Yang, Q.; Xia D.; Xu, Q. “Facile Synthesis of Ultrasmall CoS2 Nanoparticles within Thin N-Doped Porous Carbon Shell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Small, 2015, 21, 2511-2517.
Zeng, Y.; Zou, R.; Zhong Luo, Z.; Zhang, H.; Yao, X.; Ma, X.; Yan, H.; Zou,* R.; Zhao,* Y.;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med with Two Types of Covalent Bonds Based on Orthogonal Reactions”, J. Am. Chem. Soc., 2015, 137 (3), 1020–1023.
Xia, W.; Zou,* R An, L.; Xia, D.; Guo, 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Route to In-Situ Encapsulation of Co@Co3O4@C Core@Bishell Nanoparticles into Porous Carbon Matrix for Oxygen Reduction”, Energ. Environ. Sci., 2015, 8, 568-576.
Liu, Z.; Zou,* R. ; Lin, Z.; Gui, X.; Chen, R.; Lin, J.; Shang, Y.; Cao, A. “Tailoring Carbon Nanotube Density for Modulating Electro-to-Heat Conversion in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Nano Lett., 2013, 13, 4028-4035.
Chen, L.; Zou,* R.; Xia, W.; Liu, Z.; Shang, Y.; Zhu, J.; Wang, Y.; Lin, J.; Xia, D.; Cao, A. “Electro- and Photodriven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Based on Wax-Infiltrated Carbon Nanotube Sponges”, ACS Nano, 2012, 6, 10884-10892.
Zou,* R. Q.; Zhong, R. Q.; Han, S. B.; Xu, H. W.; Burrell, A. K.; Henson, N.; Cape, J. L.; Hickmott, D. D.; Timofeeva, T. V.; Larson, T. E.; Zhao, Y. S. “A Porous Metal-Organic Replica of alpha-PbO(2) for Capture of Nerve Agent Surrogate”,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7996-1799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56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沙发
发表于 2018-3-21 15:38:1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工学院邹如强课题组近期在多孔材料能源存储与转换应用上取得若干新进展,相关文章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705441; DOI: 10.1002/adma.201702891; DOI: 10.1002/adma.201701139), Nano Letters (DOI: 10.1021/acs.nanolett.6b05004), ACS Energy Letters (DOI: 10.1021/acsenergylett.7b00265),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DOI: 10.1039/c7ta09608a & DOI: 10.1039/C7TA11100B),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doi.org/10.1016/j.ensm.2017.12.027)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中空核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能够缓冲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提高材料导电性和促进锂离子传输扩散。邹如强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合成方法,能够合成出各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包裹在硼氮共掺杂石墨碳管中的具有中空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这些材料能够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中硼氮共掺杂石墨碳管包裹氧化亚钴的复合材料展现出最好的储锂性能,并且具有出色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该工作与工学院郭少军研究员合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硼氮共掺杂石墨碳管包裹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策略

在前期工作中,邹如强课题组利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模板合成出了金属纳米钴颗粒镶嵌的氮掺杂碳材料,它对于氧还原反应展现出了出色的催化性能。基于这个工作,邹如强课题组和合作者进一步引入了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作为基底负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通过一步煅烧得到了四氧化钴纳米颗粒负载在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上的复合材料。其中的四氧化三钴具有丰富的边缘结构,使得大量活性位点得以暴露。石墨烯的引入增加了材料的导电性,并且石墨烯和四氧化三钴之间有着协同效应。这些特点使得该复合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在0.75 V下的动力学电流高达32.5 mA cm−2。相关工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上。

除了研究工作,邹如强课题组还系统总结了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能源存储与转换的最新进展,并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和电催化能源转换,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应用的设计合成思路做了详细分析总结,应邀在以下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相关综述,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新型多孔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化中的应用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板凳
发表于 2018-10-20 13:21:48 | 只看该作者
邹如强/徐强Joule综述:MOF与电池!
高度多孔结构和可调的功能性,使得MOF在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然而,低堆密度、低稳定性和高成本等系列问题制约了MOF在可充电池领域的过魔化应用。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邹如强和AIST徐强等人系统综述了MOF基材料在可充电池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广泛涉及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电池、电催化、超级电容器、电化学应用等等。经典综述,值得一读!

Zhao R,Liang Z, Zou R,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Batteries[J]. Joule, 2018.
DOI: 10.1016/j.joule.2018.09.019
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18)30457-4#%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5 20:49 , Processed in 0.12357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