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 化学新材料领域6人入选

[复制链接]

4

主题

13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9-21 11: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沿交叉

1.郭少军
郭少军博士,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能源与资源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计划入选者,世界高被引科学家。郭博士于200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于2011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汪尔康研究员。2011年1月前往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师从孙守恒教授。2013年6月入选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2015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目前获得多项重要的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包括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入选世界高引用率科学家,John Wiley&Son出版社的“Materials Views”专栏对申请人进行了专访 (2016. 01),2014年国家计划,2013年奥本海默杰出学者和2012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
迄今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 (1), Chem. Soc. Rev. (2), Acc. Chem. Res. (1), JACS (13), Adv. Mater. (7), Angew. Chem. (5), Nano Lett. (4), ACS Nano (12), Nano Today (1), Adv. Energy Mater. (3)和Energy Environ. Sci. (2)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和书章节4部,其中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的50篇 (通讯/第一作者影响因子大于10的35篇)、ESI Top 1%高引用率文章34篇、ESI Top 0.1%热点文章7篇、亮点文章5篇、封面文章6篇、VIP文章3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4篇和超过600次的3篇。36次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Science News, Science Daily, Materials Today, Nano Energy和Physics News等多家刊物和网站专题评论。发表文章已被引用近13000次,H指数为60。



2.郭雪峰
郭雪峰,北京大学教授,杰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和 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0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纳米中心、化学系和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入职北京大学。主要从事分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发展了制备碳基电极的稳定单分子器件的突破性方法,构建了国际首例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发展了单分子电学检测新技术,开拓了单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已发表包括2篇Science 在内的SCI论文147余篇(IF>10,57篇),引起了科学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Scientific American》、《Nature》、《Science》等期刊和媒体以不同的形式亮点报道过25余次,应邀在Chem. Rev. 、Acc. Chem. Res.和Chem. Soc. Rev.等国际权威期刊上撰写邀请综述多篇,表明这些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世界上能开展单分子电子学研究为数不多的几个代表性课题组之一。拥有或申请了国际国内专利14项,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奖励。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项目、重点项目和杰青项目。



3.李栋
   李栋博士是国家“青年##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技术英才类获得者,从事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是适于活体,高速,低漂白成像的超分辨率显微镜,以及多光子荧光组织成像技术,并结合单分子成像与追踪。


4.李铁风
李铁风,博士,2003-2007年在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攻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7-2012你·年保送进入浙江大学应用力学攻读并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卫院士。2009-2011年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锁志刚院士。2012年8月份进入浙江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工作,为浙江大学杨卫院士研究团队主要骨干,加入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负责建设完成浙江大学软材料力学与器件控制实验室,现为该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力学(Soft Matter Mechanics),智能材料结构设计(Smart Material& Stuctures)、复合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新型三维快速成型系统(3D Printer)等,在智能软材料力学、智能结构、复合材料建模与模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首次提出并实现控制力电失稳完成极大电致变形的驱动理论,创造了介电橡胶电致变形(1692%)的世界记录;该理论对柔性智能材料的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两篇研究论文分别被软物质研究顶级期刊《Soft matter》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被固体力学最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收录。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论文引用170多次。


5.蒋兴宇
蒋兴宇,南方科技大学教授,1999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200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开始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年开始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蒋兴宇研究员2010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拔尖青年、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医学。任Nanoscale(影响因子7.3)副主编。


6.陆朝阳
陆朝阳,男,1982年12月出生,浙江东阳人,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1年初,他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博士答辩后,未做一刻停留,随即回国组建固态量子光学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28岁成为中国科大最年轻的教授。


他回国后潜心于科研工作,成果多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这是中国本土的成果第一次入选该荣誉)、和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光学重大进展”。2015年,他和导师潘建伟等一起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他入选美国光学学会Fellow,并被《自然》评为“中国科学之星”。2017年,他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6 14:01 , Processed in 0.085586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