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黄楠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202

帖子

2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6:14: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楠,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最早开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学者之一,先后主持承担“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00余万元,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心血管材料表面改性的先进技术和心血管植入介入器械的关键技术,所研究的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血管支架临床应用被证实优于国内外现有产品。申请及获得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篇,被他人引用1000余次。国际会议邀请报告20余次,黄楠所带领的团队是心血管生物材料与器械领域我国的领导团队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黄楠: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属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
电子邮箱:nhuang@263.net
办公电话:028-87600625
办公地点: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2

工作经历
  1985.6—1989.8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系讲师;
  1989.9—1991.3德国Erlangen 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访问研究;
  1991.4—1998.9 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8.10—1999.9 德国Rossendorf 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0.2-2000.12香港城市大学Chroucher 基金研究学者;
  2001.1- ,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现任材料学院院长、先进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四川省人工器官表面工 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生物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
现主要研究方向:
(1)心血管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
(2)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与仿生
(3)心血管人工器官与器械的表面组织诱导性
(4)介入治疗用生物材料与器械设计与研究
(5)功能性薄膜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超硬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
(7)纳米薄膜与纳米材料表面改性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3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沙发
发表于 2019-4-10 17:20:47 | 只看该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黄楠教授、杨志禄副教授团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316L SS上构建了富氨基的等离子聚烯丙胺薄膜,利用酰胺缩合原理顺序接枝了活性肝素和可以利用内源性供体实现原位催化释放一氧化氮的硒代胱胺。该团队通过该接枝策略在支架表面巧妙地整合了肝素和一氧化氮两种活性分子在凝血途径、平滑肌表型调控和内皮增殖生理途径上的协同作用,赋予了心血管支架表面优异的抗血栓、抑制平滑肌和促进内皮增殖的功能。
图1,在心血管支架表面顺序接枝肝素和硒代胱胺,利用肝素的活性和硒代胱胺催化释放出的一氧化氮的生理特性,实现协同抗凝、抑制平滑肌和促进内皮化。
  研究结果表明,肝素和一氧化氮分别通过抑制Ⅹ因子和血小板激活而实现协同作用,赋予了表面优异的抗凝血性能;一氧化氮使平滑肌细胞的cGMP水平升高,肝素也使α-SMA和SMMHC蛋白水平的提高,使平滑肌处于收缩表型,因此协同实现了对平滑肌的抑制;最后,肝素和一氧化氮为支架表面提供的良好仿生微环境,促进了内皮细胞的再生。本研究利用氨基化基底顺序接枝肝素和硒代胱胺的协同化改性策略实现了心血管支架的抗血栓、抑制再狭窄和促进内皮化的良好结果。心血管支架表面协同改性策略具有克服支架临床问题的巨大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engineering endothelium-like coating on cardiovascular stent through heparin and nitric oxide-generating compound synergistic modification strategy” 为题在线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知名期刊Biomaterials(2019,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9.03.033)上。杨志禄副教授黄楠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2016级博士邱华与2012级博士齐鹏凯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0957),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JQ0027),“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702504),四川科技计划项目(2018HH0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2682018ZT23)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17:17 , Processed in 0.1036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