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高鹏助理教授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93

主题

107

帖子

1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0:23: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超级电容器作为高效大规模储能系统因其具有长循环寿命、低成本和高功率密度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活性材料主要决定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利用具有电池型电化学储能行为的钴基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插层赝电容材料VO2(B)构筑电活性物质,对提升其能量密度至关重要。
        近日,高鹏助理教授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9.368)上发表题为“Covalency Competition Induced Active Octahedral Sites in Spinel Cobaltites for Enhanced Pseudocapacitive Charge Storage”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利用同步辐射吸收谱、原位拉曼、理论计算和电化学分析等方法,详细阐明了钴基尖晶石材料中金属离子在四面体和八面体间隙的分布规律,为在原子尺度上理解尖晶石材料中的活性位点来源及其分布规律对赝电容特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唐培、助理教授高鹏和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崔学浩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湖南大学刘继磊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闫家旭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图1 钴基尖晶石材料的(a-c)EXAFS图谱对比结果,(d-f)第一性原理计算(pCOHP曲线),(g-h)MnCo2O4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原位拉曼图谱,以及(i)比容量对比。
       通过在泡沫镍基底上构筑具有三明治结构的Co3O4/Co(OH)2异质结,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获得了具有高比容量、优异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自支撑电极。采用系列原位和半原位表征手段,进一步探究了充放电过程中Co(OH)2的相转变规律,发现Co(OH)2在首次充电过程中不可逆转变为CoOOH,并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可逆转变为CoO2,表明Co(OH)2存在不同于目前普遍认为的相转变机制。此项工作以“Understand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OH)2 and Co3O4 toward Boosting Electrochemical Charge Storag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8.808)上。高鹏助理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刘继磊教授和胡爱平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图2 基于界面调控策略优化Co3O4/Co(OH)2异质结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及其充放电过程中的相转变机制研究。
层状VO2(B)是极具潜力的插层赝电容电极材料,但多价金属离子在VO2(B)中的嵌入机制仍不清晰。近日,高鹏助理教授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2.732)上发表题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pseudocapacitive performance of bronze-type vanadium dioxide with mono/multi-valent cations intercala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系列结构/谱学表征,结合理论计算和电化学分析,详细探究了Na+,Mg2+,Zn2+和Al3+离子在VO2(B)中的嵌/脱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VO2(B)的结构调控和储能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湖南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迎和博士研究生胡坚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高鹏助理教授、刘继磊教授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洪亮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郭坤琨教授为本文提供理论计算指导。
图3 Na+,Mg2+,Zn2+和Al3+离子在VO2(B)中的嵌/脱机制示意图。
另外,高鹏助理教授基于前期研究工作,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9.368)发表题为“The Role of Cation Vacancies i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nthesis,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damental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从引入阳离子空位的主要途径出发,结合丰富的先进表征方法和理论计算模拟,深入探讨并系统总结了阳离子空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电化学特性影响机制,并展望了阳离子空位储能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高鹏助理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德国赫姆霍兹研究所的陈桢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继磊教授为通讯作者。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湘高层次人才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210205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108644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00760f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1903780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
      高鹏,男,材料学博士,助理教授,1988年出生,籍贯山西太原,美国Alfred University - New York State College of Ceramics博士,现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继磊教授团队)、岳麓学者晨星B岗。担任Scientific Reports,Dalton Transactions,RSC Advances,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Vacuum,Journal of Nanomaterial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通讯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维层状材料的制备、缺陷结构的设计、电化学储能以及先进(原位)表征。目前正主持湖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基础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总引用300余次,H-index 1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11:29 , Processed in 0.087670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