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茂椿

2017-11-14 14:30| 发布者: fiber| 查看: 271| 评论: 0

摘要: 洪茂椿,无机化学家, 1953年9月17日生于福建莆田。现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先后在 ...

洪茂椿,无机化学家, 1953年9月17日生于福建莆田。现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先后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伊利诺依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师。作为第一完成者,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天王眷波谱学奖等重要奖项,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担任欧洲《无机化学通讯》和《中国科学B版》等国内外一系列权威专业期刊的主编、编委。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事部和中科院先进工作者、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5年-198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和伊利诺依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1992年-1993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

1996-1998年曾两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做JSPS访问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裘氏基金访问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前沿领域作出了贡献。在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教授Smalley研制出碳原子团簇,在美国学术界轰动一时。有专家甚至提出,纳米将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引发二十一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这一幕幕让时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洪茂椿热血沸腾,一个念头如电光火花从他脑中闪过:研究出中国人自己的纳米材料,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1987年12月,洪茂椿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一腔报国热情,从大洋彼岸飞回祖国。从上海一下飞机,他就迫不及待地坐上火车,回到魂牵梦萦的研究所。

可那时,纳米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尚未开拓的处女地。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组建实验室,他们仅争取到三万元的启动资金。没有钱购买进口设备,只能自己设计、组装,稍微好一点的进口原料也只能忍痛割爱。简陋的科研条件,并没有使他却步,在结构化学宗师卢嘉锡的指导和鼓励下,他独辟蹊径,决定采用金属团簇来进行研究。一年后,“纳米团簇”的研究课题获得成功,接着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2003年3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洪茂椿和吴新涛院士共同主持完成的“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项目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洪茂椿研究员晋京领奖,在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他颁发了奖状、奖品。洪茂椿载誉归来,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受到省科技厅领导的热烈欢迎,并接受各报记者的采访。福建物构所这项重要成果,在国内外特别引人注目,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做了大量的报道。

该研究成果成功合成出独具特色的“纳米笼”、“纳米管”、“纳米线”以及具有半导体性能的新型系列高聚物,构筑了目前容量最大的金属纳米笼,笼内体积超过1000A3,可同时容纳多种离子和小分子;同时构筑了无机———有机纳米管,进而以特定方式串成首例结构有序的金属———有机纳米管阵列;此外他们还利用合理合成思想,将不同的团簇活化制备出各种金属纳米线。令科技界引以自豪的还在于这些“笼”、“管”、“线”是由大小均匀的纳米颗粒构成的。此合成出的纳米笼、管、线等新型聚合物,虽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因颗粒分布均匀而显示出异乎寻常的特色与优势。一旦这样的聚合物发展成为材料,研究起它的结构、性能以及实际用途将简便得多。

代表作:

1. Maochun Hong,Yingjun zhao,Weiping Su,Rong Cao,Makoto Fujita,zhongyong Zhou,Alb4ert S.C.Chan,"a Nanometer-Sized Metallosupramolecular Cube with Oh Symmetry",J.Am.Chem.Soc., 2000,122,4819-4820.

2. Maochun Hong,Yingjun Zhao,Weiping Su ,Rong Cao,Makoto Fujita,Zhongyong Zhou,Albert S.C.Chan,"A Silver(I) Coordination Polymer Chain Containing Nanometer-sized Tubes with Anionic and Solvent Molecule Guests", Angew.Chem.Int.Ed.Engl.,2000,39,2468-2470.

3. Weiping Su,Maochun Hong,Jiabao Weng,Rong Cao,Shaofang Lu,"A Semiconducting Lamellar Polymer [Ag(C5H4NS)]n with Graphite-Like Array of Silver(I) and Its analogue with Layered Structure",Angew.Chem.Int.Ed.Engl.,2000,39,2911-2914.

4. Yucang Liang,Rong Cao,Weiping Su,Maochun Hong,and Wenjian Zhang,"Syntheses,Structures and Magnetic Properites of Two Novel Copper(II)-Gadolinium(III) Coordination Polymers via Hydrothermal Syntheses",Angew.Chem.Int.Ed.Engl.,2000,39,in press.

5. Maochun Hong,Weiping Su,Rong Cao,Makoto Fujita,Jiaxi Lu,"Assembly of Silver(I) Polymers with Helical and Lamellar Structures",Chemistry,Eur.J.,2000,6,427-43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5 22:47 , Processed in 0.0509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