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武大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复制链接]

73

主题

73

帖子

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1月29日

地点:武汉大学行政楼

采访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

采访对象: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德仁院士

问:请谈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对李红良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原则?

李德仁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对所有武汉大学进行科研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如果有被投诉的话,我们会启动相应程序,我们的原则是:第一,尊重每一位投诉人的投诉权利,对投诉的问题,我们坚持对学术不端和造假“零容忍”。学术委员会多年来坚持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严格做科研,不允许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第二,遇到投诉,一定处理。本着对科学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原则,邀请同行中非武汉大学的专家进行相关调查,要求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不包庇、不冤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及时把调查结果向外发布;第三,武汉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怀,我们鼓励所有的师生要以国家繁荣、人类进步,勇敢的开展科学研究,要做到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反对浮躁,反对急于求成,把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好,让武汉大学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问:哪些人员参与调查?调查如何做到客观公正?

李德仁说:李红良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布两篇文章后,2017年4月,我们收到了匿名的投诉,我们随即启动了调查程序,考虑到李红良本人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教师,我们请人民医院启动调查,人民医院邀请了3位校外院士和2位武汉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组成5人小组开展调查,按照被投诉的问题,到科研现场调查取证,认真查看实验原始记录,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问题,查看了实验用猴的情况,调查的很认真,得出调查结论。

随后又接到投诉,学术委员会再次启动调查程序,由我来主持,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扩大会议,邀请了多位校外医学方面的专家、院士进行调查,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及相关专业的院士也包含在内,调查的结果由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巫世晶来宣读。我们认为调查程序充分分析了对投诉人所反映的问题,从实事求是的事实中间来调查取证,对涉及人员进行询问,详细查询实验原始记录,并封存相关记录充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武汉大学非常重视李红良团队被投诉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地调查。

问:李红良团队在很短的时间集中发表相关科研成果,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李德仁说:我也找与李红良进行了谈话,了解相关情况。李红良团队从事该研究不是短期的,已经十余年,团队成熟,在国内外也有许多的合作,目前可以说是科研成果的爆发期。尽管如此,我也跟李红良教授沟通,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还是要注意严谨,发布文章中间有一些疏漏,图表啊,说明啊,希望他们能重视问题,从此次投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科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加科学,让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问:请对举报人提出的关于李红良团队实验用猴注射时间问题进行说明?

李德仁说:投诉人认为实验用猴是从2017年5月开始注射,到文章发布时实验时间不足30周和32周。针对该问题,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经搞清楚了。实际上,李红良团队从3月份购买这批实验用猴,3月中旬已经开始进行第一次注射,注射20周后投稿,投稿时也注明了是20周。但是审稿人希望他们能够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便得出更丰富的数据,因此李红良团队在20周投稿后并未终止实验工作,继续观测,继续做实验,后期文章正式发表时已经符合30周和32周的要求,因此专家组认为不存在造假问题。

问:此次举报的是学术不端,与科研成果发布有疏漏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李德仁说:打个比方,没有做实验、编造实验结果,这就是学术造假。如果说实验方案不够理想,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改进实验方案,这就是学术内部问题,可以通过互相地交流讨论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科研的观点和方法,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次就能做到最完善,这个是学术讨论、学术证明过程中可以促进学术进步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划清这个界限,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实验不够细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个人认为需要严格区分,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来进行更艰苦、更复杂的研究工作,才有利于推动科学进步。因此,从目前针对投诉人所提出的问题,经过内外专家的鉴定来看,我们认为李红良团队不存在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行为,但是由于发表文章较多,其中有疏漏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该团队能加以改正,更加严谨、细致、客观科学的开展科研工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 10:30 , Processed in 0.09202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