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黄家辉课题组:合成兼具高活性及高稳定性的纳米金催化剂

[复制链接]

94

主题

201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16:58: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催化剂设计与选择氧化研究组研究员黄家辉团队和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波涛团队、燕山大学教授孙科举团队合作,在金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兼具高活性以及高稳定性的纳米金催化剂的合成新策略。
  纳米金催化剂在一氧化碳氧化、丙烯环氧化、醇醛的选择性氧化等众多反应中具有独特的催化反应性能,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工业应用前景的催化剂。但是纳米金颗粒在高温焙烧或者催化反应过程(甚至低温催化反应)中容易烧结或聚集,导致其稳定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纳米金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进程。因此,开发高稳定性的纳米金催化剂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目前,通过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氧化物包裹、分子筛孔道限制等多种方式,可以极大改善纳米金催化剂的稳定性,但是这些方法通常以牺牲部分活性位点为代价,因此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活性较差。
  研究团队通过共沉淀的方式,将金和硅前躯体一步负载到氧化钛载体表面,通过高温焙烧得到氧化硅修饰的纳米金催化剂。该方法在制备上实现了金物种和氧化硅物种的原子级混合,并通过随后的焙烧过程,形成了氧化硅薄膜包裹的纳米金催化剂,仅有几个原子层厚度。该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抗烧结性能,经过800℃的高温焙烧后,金颗粒尺寸可以保持在6nm左右。同时,该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反应活性,CO在0℃就可以完全被氧化。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氧化硅的包裹不仅可以抑制金颗粒的长大,同时薄层氧化硅与金颗粒形成的丰富的Au-O-Si键可以促进CO氧化反应过程中氧气的吸附和活化,使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反应活性。该研究为新型高稳定高活性纳米金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先导专项等的资助。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4241-8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黄家辉,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4年出生,四川隆昌人。1999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2006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2006.12-2012.03年在日本首都大学(东京)Masatake Haruta教授课题组从事金催化研究,先后担任日本科技厅博士后研究员(2006.12-2009.03)和日本首都大学特任助理教授(2009.03-2012.03)。2012年4月以所“百人计划”引进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并晋升为研究员。
       乔波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出生于山西省黎城县,200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4月~2011年5月在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6月留组工作。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进行访问并从事合作研究。主要从事负载型高分散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以及表征,特别是亚纳米及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已在《Nat Chem》、《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Chem. Commun.》、《J. Catal.》、《Appl. Catal.》等国际顶级期刊和催化主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被引用800余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30 05:09 , Processed in 0.10236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