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栾伟玲教授课题组:锂离子电池失效研究最新成果

[复制链接]

63

主题

65

帖子

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6:51: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栾伟玲教授课题组与我校讲座教授、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陈浩峰教授合作,在机械工程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JMPS)发表了题为“Shakedown, ratcheting and fatigue analysis of cathode coating inlithium-ion battery under steady charging-discharging proces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在稳态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塑性行为及失效机理研究成果。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点成为汽车运输和电子产品能源的优先选择。在锂离子电池循环充放电过程中,随着锂离子的嵌入脱出,电极材料活性物质体积发生膨胀和收缩,从而产生循环扩散诱导应力。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材料在循环扩散诱导应力以及机械载荷联合作用下,会发生循环塑性行为导致的电极材料损伤,如棘轮和疲劳,从而影响电极材料的完整性,这是电池寿命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团队就目前最为关注的LiNixMnyCozO2(NMC)三元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电池充放电实验和有限元分析模型(图1),应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先进数值方法计算了NMC活性层在循环扩散诱导应力和恒定机械载荷下的安定棘轮边界(图2),为理解不同充放电工况下电极材料的不同损伤机理铺平了道路。另外数值结果也表明,正极中心存在低周疲劳现象,正极边缘存在棘轮现象,与实验结果吻合(图2)。论文进一步考虑了NMC活性层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向塑性极限和棘轮极限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活性层的变薄正极在受到循环扩散诱导应力时变得更加危险,必须综合考虑厚度对NMC活性层力学破坏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此外,结合电化学实验数据,研究团队进一步得到了NMC活性层的疲劳损伤寿命曲线,可以有效地预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活性涂层在不同充放电工况下的使用寿命。
图1 (a)正极材料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示意图    (b)锂化阶段模型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
图2 (a) NMC正极材料涂层安定和棘轮极限边界 (b) 详细有限元分析验证安定和棘轮边界的准确性(c) NMC活性层塑性应变范围和棘轮应变云图(d)循环充放电试验前(左)和循环充放电试验后(右)的NMC正极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我校栾伟玲教授和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陈浩峰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莹,栾伟玲教授和陈浩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引智计划、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的资助。
        值得指出的是,在过去一年里,该团队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颗粒以及极片损伤模型建立、循环塑性破坏及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已发表多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20: 10560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21, 142: 105915; European Journal ofMechanics, A/Solids, 2021, 86:104175)。该研究工作在基于应力场的锂离子电池电极寿命预测领域的研究结果不仅系统解析了电极材料的力学损伤机理,也对优化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获得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ceEM57Zjzhc6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栾伟玲 教授 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结构监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硅酸盐学会、材料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日本化学学会、美国材料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微纳米技术商业化教育基金会会员。 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国家科技奖励办、以色列国家基金计划、科技部纳米专项重点计划、上海市创新计划、上海市学科评估、上海市科技奖评审专家,欧洲微流体会议、亚太化学和生物微流体会议、国际应用能源会议等组织者、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等课题。研究方向为围绕核电辐射防护基本规律、微化工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加工、智能结构健康监测、车用动力电池性能及寿命评估开展研究。曾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标兵、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最佳论文奖、德国拜耳集团国际合作研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等。迄今发表学术论文 120 余篇,专利授权 14 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7:17 , Processed in 0.08690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