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万立骏、王栋课题组在电催化反应的原位表征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复制链接]

262

主题

273

帖子

3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08:59: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原子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电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与电催化反应中的表面过程,有助于理解催化活性位点的作用机制,从而促进电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因此,发展电催化体系的原位、实时、高时空分辨的表征技术对电催化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凭借高空间分辨率与原位表征的优势,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ECSTM)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领域的研究中,有效地提升了研究人员对电化学界面过程的理解。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实验室万立骏王栋课题组,近年来利用ECSTM在电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选取结构明确、活性位点均一的金属卟啉与酞菁类分子作为M-N4活性位点的模型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其电催化反应的过程。利用ECSTM原位观察了金属卟啉、酞菁在氧还原反应(ORR)、析氧反应(OER)过程中的中间体及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演化过程 (ACS Nano, 2016, 10, 8746-8750;Chemelectrochem, 2016, 3, 2048-2051;J. Am. Chem. Soc., 2019, 141, 7665-7669)。
  近期,课题组利用ECSTM原位研究了钴酞菁(CoPc)催化CO2还原反应的过程(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6098-16103)。CoPc作为应用广泛的电催化剂,对CO2还原反应具有优异的活性与产物选择性。实验表明,反应进行前CO2可与CoPc结合形成高对比度的CoPc-CO2复合物,通过原位ECSTM实验可以观察到随着CoII的还原,高对比度复合物的比例逐渐增多,从实验上验证了CoIIPc的还原与CO2的吸附相关联。原位调控CO2还原反应开启后,研究人员从STM图像中观察到高对比度的复合物转化为了低对比度的催化剂分子,并且这一转化过程能够随电位调整可逆进行。在此基础上,他们设计了基于ECSTM的电位阶跃实验,并将其应用于反应初始阶段动力学的研究中。实验表明,CO2在活性位点上的吸附是反应初始阶段的决速步。该工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CoPc催化CO2还原反应的过程,并扩展了ECSTM在电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CoPc催化CO2还原反应的过程
STM技术在电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近日,课题组系统总结了STM技术在电催化研究中的应用(Chem. Soc. Rev., 2021, DOI: 10.1039/d0cs01078b)。该综述系统介绍了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等不同类型的电催化模型体系的构筑方式,总结了利用STM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如分子自组装、二维材料等)以及与催化反应过程(如反应物的吸附与扩散、催化转化过程等)的进展。同时指出,结构明确、均一的电催化模型体系的合成以及多种高效电催化表征技术的结合是电催化领域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文章来源:化学所
        万立骏,男,1957年出生。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及北海道大学的助理教授及访问教授等。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4年2月至2013年1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王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科院化学所引进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976年12月出生于山西。1997年7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至2009在加拿大国家纳米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担任访问研究员和研究助理。2009年7月加入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2010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获2010年度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5:39 , Processed in 0.08949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