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帅志刚课题组提出新的提高聚集体发光效率的机理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41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08:49: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集发光传输于一体的有机发光晶体管(OLETs, Organic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利于传输的有机分子晶体大多是H-型的堆积,其最低激发态都是反对称的暗态,即分子间的振子强度互相递交。而头尾相连的J-聚集体有利于发光,但传输性能不好。因此,发光与传输总是相互矛盾。通过引入分子间电荷转移,并在激发态的透热化表象上构造了三态模型哈密顿矩阵(图1),帅志刚课题组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设计方案,允许在鱼骨状H-聚集体中,通过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和空穴转移位相相同,(te与th符号相同),可以将H聚集体中的低能暗态变亮,即通过电荷转移态(CT)与高能级的亮态耦合,当     (J是分子间的激子耦合), 所形成新的激发态的能级会低于暗态,从而导致H-聚集体发光(图2a)。同理,如果电子转移与空穴转移的位相相反(te与th符号相反,或小于分子间的激子耦合J),CT态会将J-聚集体的亮态变暗(图2b)。
图1. 双分子体系激发态的透热表象下的最小哈密顿矩阵
图2. CT态与分子内Frenkel Exciton(FE)耦合,可以出现H-聚集体的暗态变亮(a)以及J-聚集体的亮态变暗(b)。
图3. 一系列实际分子体系及堆积结构((b)中选取了最大耦合的分子对)
        该理论模型结合量子化学计算,解释了一系列基于蒽的H-型鱼骨状堆积的分子晶体的发光行为,如对于An、DPA和dNaAnt双分子体系,理论计算表明堆积会使发光增强,而对于o-DPYA、m-DPYA和DSB体系,堆积结构无法改变暗态的排布,从而堆积使得发光淬灭。这些理论计算结果与多个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从而为有机发光晶体管的分子设计提供了理论模型,即H-堆积的聚集体中保证    。
        研究工作详见Qi Sun, Jiajun Ren, Tong Jiang, Qian Peng, Qi Ou,* and Zhigang Shuai*, Intermolecular Charge-Transfer-Induced Strong Optical Emission from Herringbone H‑Aggregates. Nano Lett., 2021, 21, 5394−5400 第一作者是化学系2018级直博生孙琪,清华水木学者欧琪和帅志刚是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1734.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
         帅志刚,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8年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同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成为继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于1981年当选为该科学院院士后,中国第二位当选的院士;200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科学奖;2013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RoyalAcademy of Belgium),成为该科学院241年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外籍院士。担任第15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主席(2015年,北京)。担任JMater Chem A 、《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的副主编,以及TheoreticalChemistry Accounts、Nanoscale、ChemPhys Lett、WIRESMol Sci、JMater Chem C、ChemAsian J、中国科学-化学等编委或顾问编委。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18:34 , Processed in 0.094549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