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王笃金课题组在高分子结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309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09:01: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7年,Andrew Keller在高分子单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折叠链结晶模型,高分子结晶学由此成为高分子物理领域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目前,结晶性高分子材料约占所有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的70%,因此高分子结晶的研究也受到工业界的广泛重视。尽管已有六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但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高分子结晶学理论。2017年, Macromolecules庆祝创刊50周年时, “高分子结晶理论”被该期刊列为高分子科学未解决的十大问题之首,充分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自2013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化学所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刘国明王笃金研究员及合作者用阳极氧化铝模板(AAO)构建二维纳米受限空间,研究高分子受限结晶的若干基本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图1 高分子在纳米孔中的结晶行为
  高分子的成核分为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通常情况下,高分子结晶以异相成核为主;当结晶被限制在微纳米区域时,若微区密度大于异相成核点的密度,则可能出现均相成核。对均相成核的研究,常常受到“多重结晶现象”的干扰,即随着温度降低出现多个结晶过程。经过系统研究,该课题组证明AAO体系中“多重结晶”来源于表面残余的高分子造成的“微区连接”效应(Macromolecules 2017, 50, 9015)。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发现聚氧乙烯(PEO)结晶速率正比于AAO孔体积,提供了一个确立均相成核的严格判据(Langmuir 2019, 35, 11799)。高分子结晶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保留“自晶核”来增加成核密度。由于熔体分割效应,AAO中高分子自成核的温度区间随着孔径减小而变窄,并最终消失(Macromolecules 2021, 54, 3810)。
  在晶体取向方面,该课题组通过研究单分散的PEO在一系列不同孔径的AAO中的取向特征,发现当AAO孔的直径大于PEO链长时,PEO分子链垂直于孔道;AAO孔的直径低于PEO链长时,PEO分子链平行于孔道。这一结果证实了热力学稳定性对于晶体取向的决定性作用(ACS Macro Lett. 2013, 2, 181)。进一步,以X射线极图法全面表征了PEO的取向,阐明了其对结晶条件和孔径的依赖性(Macromolecules 2018, 51, 9484),并结合模拟和实验结果,提出了高分子取向的新模型(高分子学报 2019, 50, 281),弥补了传统认识的不足。
  受限空间中高分子的物理行为除了受尺寸效应影响外,界面效应也不可忽视。但是,界面效应往往和尺寸效应耦合,难以单独讨论。该课题组发现,在AAO中聚乳酸(PLLA)从玻璃态结晶时,结晶速率大于本体高分子,显著不同于以往的报道(Macromolecules 2015, 48, 2526)。进一步研究发现,聚乳酸和AAO之间存在界面层,其中高分子链段松弛时间较本体材料更短,从而降低了成核能垒(Macromolecules 2019, 52, 6904)。另一个界面效应突出的例子是聚丁烯-1(PB-1)的晶型转变。PB-1结晶时优先生成亚稳性的Form II,其在室温退火过程中自发转变为稳定的Form I。在AAO中,随着孔径减小,Form II向Form I的转变速率降低。通过考察转化率和孔径的关系,推断存在厚度约为12 nm的界面层(Macromolecules 2020, 53, 6510)。
  基于在高分子结晶和受限结晶领域取得的成果,近期该课题组应邀撰写关于高分子分级结晶的综述(Prog. Polym. Sci. 2021, 115, 101376)和高分子受限结晶的专论(Acc. Chem. Res. 2021, 54, 3028),系统介绍了高分子在受限环境中成核和晶体生长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文章来源:化学所
        王笃金,1967年12月出生,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2000-)、副所长(200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2014)。1989、1992于山东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95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1、2004,德国马普高分子所(Mainz)访问学者。从事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研究和合金化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并在侧链支化高分子的结构转变、长链烷烃和高分子的受限结晶和仿生矿化等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与石油化工和新材料行业技术需求相结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高分子材料的反应加工》一书的一章,翻译《高分子物理学》一书的一章。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欧洲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1,2009)、二等奖1项(2012),中国石油技术创新三等奖1项(200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01,2006)。目前担任《高分子学报》、《中国塑料》、《塑料》、《Polymer International》等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副主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刘国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11年获得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分子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17:53 , Processed in 0.08694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