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凌盛杰课题组:高含水丝蛋白材料机械训练:拉一拉,变漂亮,变更强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218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15:03: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将机械训练促使微观结构重排的方法应用于丝蛋白基材料中,制备出力学自增强的高水合丝基材料。这些材料比由二元溶剂诱导构象转变制备的丝蛋白水凝胶强度提高了6.7 倍,硬度提高 3.3 倍,是已报道的最强的高水合丝基材料之一。研究中,丝蛋白在机械训练中的结构演变,以及相应的结构-力学关系也被系统地研究证明,并通过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合理地描述和预测。所制备出的材料不仅在力学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还表现出类似动物丝的双折射和湿度响应驱动等特性。相关研究成果以“Mechanical Training-Driven Structural Remodeling: A Rational Route for Outstanding Highly Hydrated Silk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纳米和微尺度研究领域学术期刊Small上,并被选为期刊封底。
期刊封底示意图
        天然丝由于独特的介观结构,其力学性能超过了大多数合成纤维。但高水合状态下的丝基材料力学强度一般都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强度需要。因此这项新发表的工作借鉴了生物组织中的机械训练方法,在能够引起丝蛋白构象转变的溶液中对丝蛋白基材料进行循环拉伸的机械训练(图1a),所形成的β-折叠作为交联点,可将拉伸引发的蛋白质分子链取向保留下来。最终形成取向的且具有高结晶度的结构,以实现丝基材料高水合状态下的力学强度。训练过程中的取向变化可通过偏振光下的双折射颜色转变来实时直观反映(图1b)。
图1:(a)丝蛋白基材料机械训练的示意图;(b)不同训练时间后的丝基材料(MT-HHSMs)在偏振光下颜色变化情况。
        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机械训练后获得的丝基材料(MT-HHSMs)的力学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4.7±0.9和21.3±2.1 MPa,优于不同方法制备出的对照样和大多数已报道的高水合丝基材料(图2a、2b)。此外通过与其它生物材料相比,其强度和刚度与皮肤、牛皮等生物组织相当,且填补了目前兼具强度与刚度的软材料空白区(图2c-e),在生物医学、再生组织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图2:(a)MT-HHSMs和对照组的应力应变曲线;(b)MT-HHSMs和其它相同含水量的丝基材料的强度、模量对比图;(c)MT-HHSMs和其它蛋白基生物材料的强度、刚度对比图;(d、e)MT-HHSMs和其它生物材料、软材料的强度、断裂应变对比图。
       除了力学性能的提升,MT-HHSMs还具有与动物丝类似的湿度驱动性(图3a),其应力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降低同步下降/上升,这种湿度-应力的响应可多次重复,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不会造成影响。同时,干燥过程的收缩力还赋予了材料自折叠功能(图3b),使得MT-HHSMs在软体机器人领域显示出一定的应用潜力。
图3:(a)MT-HHSMs在加湿、干燥循环下的应力变化;(b)自折叠过程中MT-HHSMs时间-变形角度的对应关系,以及偏振光下双折射条纹的演化过程。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2019级硕士研究生疏婷和2020级硕士生吕卓宸为本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凌盛杰教授为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race X. Gu教授和Chun-Teh Chen博士协助完成了相关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塔夫茨大学的David L. Kaplan教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上海科技大学是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合肥科学中心卓越用户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科技大学启动经费以及化学纤维与高分子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相关表征在上科大分析测试平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完成。
        论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102660


      文章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凌盛杰,男,1986年生,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员/博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博士后,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JCR二区)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生物大分子、天然结构材料和材料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包括:1)同步辐射红外及X射线技术对重组蛋白和天然材料的表征;2)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天然材料设计策略的解析;3)生物仿生材料、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现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项目6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Rev Mater(1篇), Nat Commun (1篇), Sci Adv (1篇),  Chem Soc Rev (1篇), Prog Polym Sci (1篇), Adv Mater (3篇), Adv Funct Mater (5篇), Nano Lett (1篇), ACS Nano (1篇)等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他引次数超过500次,研究工作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和媒体作为正面评价和亮点报道,已授权国际专利2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4 10:40 , Processed in 0.08872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