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长鑫等在窄的边缘光滑的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及其高性能晶体管应用研究方面

[复制链接]

170

主题

202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2 14:44: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陈长鑫研究组在窄的边缘光滑的石墨烯纳米带(GNR)的制备及其高性能晶体管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ub-10-nm graphene nanoribbons with atomically smooth edges from squashed carbon nanotubes(来自被压扁碳纳米管的边缘原子级光滑的亚10纳米石墨烯纳米带)”为题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发表。
        后摩尔时代场效应晶体管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两条:其一,从工艺技术上把器件线宽进一步做得更小;其二,从材料着手探寻新的先进材料以进一步提升晶体管性能并减小器件尺寸和功耗。传统硅基晶体管随着尺寸不断减小已受到了原理上和技术上的大的限制。石墨烯由于具有原子层厚度和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是潜在的晶体管候选或补充材料。但是二维石墨烯是一种半金属材料、无带隙,因此无法直接利用它实现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将石墨烯制成一维的,利用量子尺寸限域效应来打开石墨烯的带隙。研究发现当一维石墨烯的宽度小至10纳米以下时其全部为半导体性,特别是当其宽度小于5纳米时其将具有可观的带隙值从而满足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应用的需要。然而,制备边缘光滑、带隙大、迁移率高的窄且长的GNR具有大的挑战性。
       针对这一难题,上海交通大学陈长鑫教授研究组与斯坦福大学Hongjie Dai (戴宏杰)教授、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Wendy L. Mao教授研究组合作发展了一种通过高压和热处理将碳纳米管(CNT)压扁的方法以制备宽度低于10 nm的有着原子级光滑闭合边缘的半导体性GNR(图1)。这种方法能够制得亚5纳米宽度的很窄的GNR,最小的纳米带宽度可低至1.4 nm(图2)。通过这种方法,样品中54%的单壁和双壁可被转变为边缘闭合的纳米带。纳米带的形成是通过高压处理和热处理共同作用实现的,处理后CNT在径向发生重要变形,从而形成闭合边缘的GNR。利用压扁状态下处于高应变的CNT边缘的碳原子的反应活性比平的CNT中心更高,研究人员还使用硝酸作为氧化剂对高压下被压扁的CNT进行选择性的边缘蚀刻,进而制得边缘打开的GNR。研究人员使用宽度为2.8 nm的石墨烯纳米带制作了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开关电流比可高于104、场效应迁移率和开态电导率分别达到2443 cm2 V-1 s-1和7.42 mS。制得的纳米带的带隙被估计为0.49 eV(图3)。结果显示了这种GNR在逻辑电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1. 通过高压和热处理将单壁和双壁CNT(左图)压扁成为边缘闭合的双层和四层GNR(右图)的示意图(来源:Nature Electronics)
图2. 制备的GNR和CNT原料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分辨图像和表征(来源:Nature Electronics)
图3. 边缘闭合的GNR的室温电学测量(来源:Nature Electronics)
        该工作提供了一条制备具有光滑边缘、大带隙和高迁移率的窄且长的GNR的途径,也提供了控制其边缘类型的方法引导,从而为探索这种GNR的基本性能及其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这种制备方法也有望被延伸用于制备其它材料的来自被压扁纳米管的纳米带或用于压扁其它富勒烯材料等上。该研究有益于促进碳材料在未来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此研究工作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的Chee-Tat Toh教授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以“Squashing carbon nanotubes into nanoribbons(压扁碳纳米管成为纳米带)”为题撰文进行了正面评述、肯定了该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被Physics World期刊、Phys.org、Tech Xplore、Newsbreak科技网等多个科技媒体专题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为该论文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陈长鑫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Wendy L. Mao教授、Hongjie Dai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工作得到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no. Q2017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no. 61622404和no. 62074098)、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国际合作项目(no. 15520720200)等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1-00633-6
       同行专家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的评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1-00645-2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陈长鑫,男,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于2011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初至2014年底在斯坦福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Hongjie Dai(戴宏杰)教授研究组作“博士后”,目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和新型二维材料的光电和电子器件、特性调控、组装操纵和制备等研究。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和青年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十多个重要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二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201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本人2009年获“晨星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入选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被评为上海交大首届“科研新星”,2012年获第十三届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励,2013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竞争力博士后奖励,201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优青。
         发表期刊论文七十多篇,其中作为第一且通讯作者在NPG Asia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Small、Scientific Reports、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Carbon、IEEE Transactions、Nano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多篇,4篇第一作者论文被Advanced Materials、Small、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期刊选为“封面文章”、作为“封面故事”;作为共同作者的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上。发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累计294、其中近五年SCI论文影响因子累计228,SCI论文被引用1700多次,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被权威期刊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他引和给予高的评价。并受邀作为第一作者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
        其开展的碳纳米管光伏器件相关研究被Nature China杂志选为突出科学研究成果专评,被NPG Asia Materials期刊、Nanotechweb.org、《科学时报》头版等一系列科技媒体专题报道,并被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文章引用,被评价“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碳纳米管光电子器件改善的途径”,论文被跟踪研究;碳纳米管多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研究发表在期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上,被Nature期刊评论文章等引用,被评价“报道了一种高性能的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超声纳米焊接技术研究被科技网Nanowerk、Science Daily等作为“研究亮点”专题报道, 发表在Nanotechnology期刊的相关论文被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文章引用196次,被评价“成功实现了纳米级的连接”。
        担任国际期刊Nano-Micro Letters的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和国际期刊Journal of Nanoscience、Kenkyu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 Nanoscience、Current Smart Materials的编委(Editorial Board);被邀作为ACS Nano, Smal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Carbon,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Nanoscales等二十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多次被邀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 作为多个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2:21 , Processed in 0.08765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