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何清波教授、彭志科教授团队在信息驱动的弹性动力学编程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复制链接]

93

主题

104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8 07:0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清波教授、彭志科教授团队在Cell姊妹刊Matter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imuli-responsive metamaterials with information-driven elastodynamics 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信息驱动的弹性动力学编程概念,创造了一种结构振动感知信息的新方式。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李崇,通讯作者是彭志科教授和何清波教授。
       生物的刺激响应性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刺激表现出适应性功能反应的能力,例如含羞草感知环境振动而自适应合拢,捕蝇草感知猎物触碰而自适应捕虫,松果感知环境湿度而自适应变形等。生物的刺激响应性也启发了人们对功能型智能材料的广泛研究。目前,刺激响应性材料能够改变物理或化学性质(如形状、颜色或硬度等)以响应外部刺激,已有研究仍局限于可编程的弹性静力学特性,来设计功能型的形态变化。然而,在刺激响应材料系统中,实现弹性动力学特性的可编程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在用来探索构建全材料仿生智能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信息驱动弹性动力学编程的刺激响应超材料
        为了解决这一动力学难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实现信息驱动弹性动力学编程的仿生刺激响应超材料,该材料通过模拟含羞草叶片的刺激闭合行为,表现出感知环境变化的刺激响应能力。研究首次提出了信息驱动弹性动力学编程的概念,即外部刺激信息以弹性动力学特性的形式编程写入所提出的超材料系统,然后通过对系统中传输的弹性波信息进行解码读取。研究提出的刺激响应弹性超材料由形状记忆谐振器构成,其结构状态在环境刺激下发生自适应闭合,并且局域共振状态由无序态变为有序态。研究人员提出了自适应无序—有序共振转换动力学理论,设计了具有不同共振状态的超材料单胞,进一步构造了多种超材料超胞,最后搭建了刺激响应超材料网络系统。在环境信息刺激下,超材料网络节点的局域共振状态发生转变,且被自适应地编程到整个系统网络的全局动力学响应中,从而实现了信息驱动的弹性动力学编程。
       这一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机械式读写操作,实现了一种全材料结构下刺激信息的本体感受。论文通过对振动刺激信息的感知,展示了在刺激信息交互、感知编码计算和物联网物理加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这一工作还可能为全材料智能系统打开新的机遇,并对全材料智能信息感知装置的设计产生广泛的影响,如传感、计算和通信等。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面上项目、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近年来,何清波教授在机械装备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开展了为结构赋予智能的前沿探索研究,在弹性波编码感知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1.11.031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何清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002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振动信息感知、增强与处理理论及技术,以及机械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装备预研基金2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 Sound Vib.、Mech. Syst. Signal Process.、ASME/IEEE Trans.等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际会议ISFA 2016最佳论文奖等。担任《振动工程学报》青年编委、《Applied Sciences》编委、IEEE仪器与测量学会南京/上海/武汉联合分会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委员等。
       彭志科主要从事动力学分析、振动控制与隔离和健康状态监测等方面研究,在非线性系统建模、分析与辨识,振动抑制和隔离理论,大数据分析与设备故障诊断,参数化时频分析理论和非线性调频分量分解方法,高精度测振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第1作者39篇),SCI他引2500余次,连续6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1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被评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设备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副会长等职。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30 01:11 , Processed in 0.08276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