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前锋研究员团队提出测定金属材料再结晶温度的新方法

[复制链接]

60

主题

75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23 09:04: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部方前锋研究员团队在金属材料再结晶行为的内耗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通过探究连续升温再结晶过程与等温再结晶过程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通过连续升温内耗测量技术确定再结晶温度的方法,拓宽了内耗技术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上。
  塑性变形是提高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等)的重要手段。然而,变形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再结晶过程,从而降低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另一方面,通过再结晶退火能够消除冷变形引起的位错、空位、亚晶界等结构缺陷,这也是工业上控制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有效方法。因此,确定再结晶温度对金属材料的生产加工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再结晶温度测定方法主要有金相法和硬度法,均需要对一系列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一定时间的退火处理后,观察样品晶粒尺寸变化或测量样品硬度变化来测定再结晶温度。这些传统方法存在操作繁琐、试验周期长、材料成本高等不足。目前的研究表明,利用内耗技术对固体缺陷非常敏感的优势,可以探究变形金属的再结晶过程。然而,尽管连续升温再结晶内耗峰可以表征变形材料发生了再结晶过程,但该内耗峰峰温与等温退火过程确定的经典再结晶温度有很大的不同。
  
图1. 连续升温内耗峰温确定的Kissinger图(方块)和等温法确定的再结晶温度(三角)。
  
图2. 再结晶内耗峰形成机理分析。
  鉴于此,固体所科研人员研究了变形纯铝在连续升温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发现再结晶内耗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向高温移动,但与测试频率无关;并利用Kissinger方程(图1)和连续升温再结晶模型,讨论和计算热激活参数。进一步结合硬度法评定的等温再结晶温度,找到了连续升温再结晶内耗峰温与等温再结晶温度的等效方法,即通过先前连续升温内耗测量所获得的Kissinger方程,代入特定的升温速率,即可得到相应保温时间的经典再结晶温度。同时,研究人员对高纯铝再结晶内耗峰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图2),且提出了相应的内耗表达式。
  该项研究建立的基于连续升温内耗测量技术确定金属材料再结晶温度的方法,只需要进行三次甚至两次连续升温内耗测量,即仅需三个或两个样品,这比经典的等温方法所需样品数量少了一个数量级。此外,这种采用内耗技术来评估再结晶温度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其它金属如铜合金、钢铁等材料体系。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合肥研究院院长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llcom.2021.161984


       文章来源:合肥研究院
       方前锋,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2月出生于湖北天门市,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于1989年在中科院固体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89-1995年在河海大学常州分校任教,1995年至今在固体物理所工作。1993-1994年赴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4个月,1998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作访问教授2个月,2000年赴德国达姆斯达特大学作访问教授3个月。现任中科院内耗与固体缺陷重点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超声衰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中国声学学会物理声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交叉学科-内耗和固体缺陷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完成了一项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于1993年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已培养了硕士生6名,博士生4名。计划每年招收硕士生2名,博士生1名。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19:48 , Processed in 0.13722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