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覃勇研究团队在构筑类分子筛膜实现表面单分子隔离金属配合物或团簇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38

主题

143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09:38: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化工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多相催化剂相比,金属配合物和原子簇催化剂具有明确的金属原子数和配位结构,在选择性催化甚至手性合成中表现出特异的性能,但存在稳定性和耐久性差、难回收、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将具有确定原子数及配位结构的金属配合物或团簇固载在载体表面实现多相化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当前,常规化学键固载、瓶中造船或孔道物理封装,都不可避免地降低均相催化剂的自由度,或者发生分子的重构团聚,导致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或失活。因此,如能够实现金属配合物的物理封装,又能够在空间上隔离单个分子,有望突破均相催化剂多相化应用难题。
  山西煤化所张斌副研究员与覃勇研究团队和大连化物所李杲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利用区域选择性原子层沉积(AS-ALD)的方法来构筑类分子筛膜,实现了任意非多孔载体表面金属配合物和金属团簇的单分子(或单团簇)的隔离,获得了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手性拆分和催化氧化催化剂。该成果近日以Surface isolation of single metal complexes or clusters by a coating sieving layer via atomic layer deposition为题发表在《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
      ALD通过在基底表面发生交替自限制化学反应生成沉积物,具有原子/分子级别控制精度,调控沉积工艺可实现选择性沉积。利用沉积物(如TiO2)与疏水Co(salen)(或Au团簇)的亲疏水性差异,团队在负载Co(salen)的多种载体(TiO2、CNTs、Al2O3)表面选择性沉积氧化物薄膜,构筑类分子筛膜;优化氧化物类分子筛膜的厚度,控制孔口直径到分子大小,即可构筑出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单分子隔离催化剂(图1)。  
  以TiO2类分子筛膜隔离Co(salen)催化剂(60TiO2/Co(salen)/CNT)为例,Cs-corrected HAADF-STEM、EDX-mapping、XAFS、FTIR、NMR等多种表征结果证明了Co(salen)在碳管表面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控制孔口直径到Co(salen)(≈0.8nm),所得催化剂能保持Co(salen)的分子自由度和配位结构,在环氧丙烷手性水解拆分制1,2-丙二醇中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离催化剂形貌及化学结构
  进一步简单改变Co(salen)的负载量,即可控制催化剂表面亲疏水性,调控其表面分子亲和能力。其中,低负载量的催化剂亲水性强,可高效催化环氧丙烷手性水解拆分性能;高负载量的催化剂疏水性强,显著提高苯乙烯选择性氧化性能。
  该方法也可用于具有确定原子数Au团簇的表面封装。由于Au25团簇配体的疏水性,氧化钛选择性沉积在Au团簇的周围实现单个团簇的隔离(图4)。
  团簇在表面的隔离能够抑制Au团簇的团聚和脱落。与简单负载的Au25/SiO2催化剂相比,表面隔离的金催化剂100TiO2/Au25/SiO2在苯乙烯氧化制苯甲醛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经8次重复使用而不失活。进一步对100TiO2/Au25/SiO2催化剂进行焙烧除去金表面配体,获得100TiO2/Au25/SiO2-300催化剂,能够提高TiO2-Au界面作用,提升催化剂性能和苯甲醛的选择性。由于界面在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载体和金团簇的原子数都能调控催化氧化性能。单个团簇分子隔离能够保持团簇的结构,可以更为清晰的揭示载体效应和尺寸效应。当使用可还原性的TiO2载体或者降低Au团簇尺寸,烯烃氧化制备醛的选择性和收率可进一步提升到99%。
  该研究为类分子筛薄膜的设计、均相催化剂的多相化应用,以及精准原子数金属团簇的稳定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山西省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光源的资助与支持。
  原文链接: S. Zhang, B. Zhang, Z. Li, X. Yang, F. Meng, H. Liang, Y. Lei, H. Wu, J. Zhang, G. Li, Y. Qin,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2, 10078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 ... 22000546?via%3Dihub


       文章来源:山西煤化所
        覃勇,男,1973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996 年于重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于青岛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1月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7月–2007年3月,在德国锡根大学助研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4月–2011年9月在德国马普学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2011年10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6月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催化、纳米材料、原子层沉积方法及应用等。在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ers、ACS Nano、Adv. Funct. Mater、ACS Catal.、Small、Nano Research等杂志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0多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19:31 , Processed in 0.08855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