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崔光磊课题组在高比能锂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83

主题

106

帖子

1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09:25: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加速动力系统电动化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其安全隐患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日益凸显,自燃、爆炸等电池热失控现象频频发生,热失控事故已经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进一步推广与规模化应用的瓶颈问题,提高电池安全性也成为新能源产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揭示电池热失控机理和开发高安全性电池体系成为当前电池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青岛能源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一直深耕于构建高比能、高安全性锂电池体系,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对于电池失控的研究分析,追根溯源,首先要了解其失控的引发反应。通过滴定-质谱联用手段证明了锂金属负极氢化锂(LiH)的存在,并且定量分析出LiH的积累量与实际锂金属电池的可循环性呈负相关,揭示了锂金属电池失效的关键机理(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7770–7776)。同时,科研人员在充分总结电池材料热稳定性及其热特性基础上,提出电池材料(电极材料/电解质/添加剂等)之间的热兼容性对电池安全性至关重要,单纯提高某一组分的热稳定性并无法确保电池整体安全性能的提升(Energy Storage Mater.,2020,31,72–86)。鉴于此,该团队通过原位/非原位耦合手段对三元高镍电池(NCM523)失效机理进行了材料-电池层级的探索,开创性地在NCM三元电池负极侧发现H-离子的存在,且证实了该组分与电解液具有较差的热兼容性,成为诱导电池升温过程中链式放热反应的主要触因。而且,通过自主设计的原位检测电池材料热失控气体穿梭测试装置及方法(CN202011538153.3),证明了石墨负极侧产生的H2可穿梭至正极侧,从而加速剧烈放热行为,成为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关键触因(Adv. Sci.,2021,2100676)。
  近年来,续航里程的焦虑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正接近其极限(350 Wh/kg)。相比于石墨负极,金属锂具有极低的电极电位和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有力竞争者。金属锂负极搭配硫正极的锂硫(Li-S)电池因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500 Wh/kg)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电池体系之一,极具商业潜力。不过其热安全评估的研究步伐却明显滞后。固态能源系统中心科研人员系统地研究了Li-S软包中电解质/电极的热兼容性、多硫化物穿梭对电池热安全的影响以及电解质的分解路线,揭示了Li-S电池的放热链式反应最初是由硫正极衍生物与电解液溶剂反应引发,然后由锂金属负极与电解液以及熔融硫的反应加速。
   
  图1 全固态Li-S软包电池热失控曲线及其触发机理示意图
  此外,研究人员采用具有不同热稳定性的电解质体系(包括无机全固态电解质Li6PS5Cl)来研究Li-S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特点。研究发现,不同电解质体系的Li-S 软包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温度范围内发生快速热失控,使用无机固态电解质Li6PS5Cl也不能阻止Li-S 软包的热失控。在经过系统的原位-非原位界面分析后,发现这主要是由于Li-S体系中,硫正极升华、熔化以及负极锂金属熔融导致正负极在高温下发生串扰反应所致。本研究对Li-S体系热失控路径的细致剖析将为构建下一代高比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提供有益启发。
  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Joule《焦耳》期刊上,青岛能源所助理研究员黄浪、助理研究员芦涛为共同第一作者,崔光磊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与资助。(文/图 黄浪 张霄虎)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2.02.015
  Lang Huang#; Tao Lu#; Gaojie Xu; Xiaohu Zhang; Zhaoxuan Jiang; Zengqi Zhang; Yantao Wang; Pengxian Han; Guanglei Cui*; Liquan Chen ; Thermal runaway routes of large-format lithium-sulfur pouch cell batteries, Joule,


       文章来源:青岛能源所
       崔光磊,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称号等。2000年于青岛化工学院应化系获得应用化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9年2月先后在德国马普协会高分子所和固态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能源应用技术二级所所长,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青岛太阳能储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聚合物电解质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化学会委员、中国固态离子会理事。主要从事低成本高效能源储存与转换器件的研究开发工作。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经费8000多万。先后在材料、化学、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国际权威杂志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Coordin. Chem. Rev.、Prog. Polym. Sci.等发表文章160多篇,SCI总引用6500多次,他引5000多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22:00 , Processed in 0.09448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