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张志勇-彭练矛课题组在基于碳纳米管阵列的孪生物理不可克隆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97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4 09:12: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当前信息时代,海量的智能设备和人机交互催生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这不仅需要信息处理、存储和通信能力有显著的提升,而且对个人信息、敏感信息的存储和通信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典密码学一般是基于加密算法和密钥来验证电子设备、加密或解密信息。用于安全通信的最流行的非对称算法是RSA加密算法,这一方法的安全性是以经典计算机处理整数的质因数分解问题的指数级时间复杂度为基础,但是对于量子计算机,该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另一种策略是对称加密,所有通信参与者都拥有相同的密钥,并且密钥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但是这种方式易受物理和侧信道攻击。此外,因为对量子系统的攻击性测量会对系统造成干扰,所以通过量子密钥分发可以表现出比经典方法更高的安全性,从而会被通讯方发现,但这项技术需要更昂贵的设备。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北京大学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的张志勇-彭练矛联合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孪生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s)的概念,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碳管阵列上成功制备了孪生PUFs,并演示了其在加密通讯上的应用。碳管阵列在垂直于生长方向具有手性、位置随机性,而在平行方向具有一致性。在这种碳管阵列上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具有三种不同的电学性质,即开路(0,无碳管)、半导体(S, 纯半导体碳管S)和金属(M,至少一根金属碳管)。由于碳管的位置和手性是由随机成核和随机催化剂分布决定,所以晶体管将随机地显示O、S和M类型,其顺序既不可预测,也不可克隆。碳管在生长方向可以保持数百微米长度的性质不变,故在同一个碳管阵列上平行制造的两排晶体管阵列会显示出具有相同顺序的 O、S 和 M 类型,因此可以实现同时制备两个相同的孪生PUFs。对于一般的非孪生PUFs,在加密通讯前,需要把密钥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再分享给参与通讯的其他人,故降低了安全性,而孪生PUFs无需提前提取密钥,从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图1. 基于碳纳米管阵列的孪生物理不可克隆功能
图2. 孪生物理不可克隆功能优化和加密通讯应用
        通过对碳管材料和器件尺寸的建模分析和优化,可以实现随机性最大化的三元PUFs,同时碳管的PUFs具有高特异性、高安全性、难以预测性和高稳定性。孪生PUFs的一致性约为95%,在通讯中会产生误码,作者通过容错设计,使用多个密钥加密一个明文,在解密后,再通过投票的方法确定发送的信息,这样可以将加密和解密过程的误码率降低到万亿分之一。
       该工作首次提出了孪生物理不可克隆功能的概念,在碳纳米管阵列上成功制备,并应用于加密通讯领域。2022年7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碳纳米管阵列孪生物理不可克隆功能》(“Twin physically unclonable functions based on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仲东来博士为第一作者,张志勇教授和彭练矛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季华实验室等资助。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彭练矛,男,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9月生,湖南平江人,1982年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毕业,1988年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主要从事纳米电子材料和器件研究。现任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湘潭大学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晶体学委员会主席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晶体学会、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志勇,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电子学,近十年主要从事碳纳米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届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并获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8),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在碳基纳米器件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总引用3500余次,H因子为30。相关工作15次被写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新兴研究材料”与“新兴研究器件”报告。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9 21:12 , Processed in 0.089337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