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侯军刚教授JACS:单原子活性位点助力CO2光还原研究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82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17:01: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的光催化还原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途径,以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其性能受限于窄的光吸收、缓慢的电荷转移和有限的催化活性位点。COFs由于其固有的独特特性,为优化光催化性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量的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在光催化CO2还原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首先,由于离域效应的增加,金属单原子的引入可以拓宽光响应范围。其次,均质化的原子金属组分可以缩短电子传输距离,加快转移动力学,促进光生电子积累,从而实现CO2的高效转化。最后,活性金属物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子,富集电子的金属中心可以作为高活性位点激活CO2,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产生稳定的中间构型,从而赋予单原子催化剂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然而,随着原子分散金属原子在COF基体上的发展,其光转换性能仍远不能满足催化应用的要求。面向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需求,本工作通过阐明活性位点和光还原活性之间的在原子水平上的相关性,探索出具有原子级分散催化位点的光催化剂,满足光催化CO2反应过程需要的较好光吸收、电荷分离效率和表面反应动力学,发展二氧化碳光化学转化新技术。
图 1. Fe SAS/Tr-COF光催化过程示意图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侯军刚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Engineering Single-Atom Active Sites on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Boosting CO2 Photoreduction”的研究文章(J. Am. Chem. Soc., 2022, DOI: 10.1021/jacs.2c06920)。本工作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单原子活性位点耦合策略,在三嗪基共价有机框架 (SAS/Tr-COF) 上构筑单原子金属活性位点 (Fe、Co、Ni、Zn、Cu、Mn和 Ru),形成独特的金属-氮-氯桥接结构的骨架,成功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实现高效稳定的光催化CO2还原。通过AC- HADDF-STEM以及EXAFS和XANES综合分析,证实了原子级分散Fe-N位点。值得注意的是,所制备的Fe SAS/Tr-COF 实现了高达980.3μmol g-1 h-1 的CO产率和 96.4% 的高选择性,比原始Tr-COF催化剂高约 26 倍。通过DFT理论计算得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归因于原子级分散的金属活性位点和 Tr-COF 骨架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光生电子通过Fe-N键桥从Tr-COF快速转移到Fe单原子位点,实现光生载流子的有效空间分离,另一方面,原位DRIFTS光谱证实了在光催化CO2还原过程中 *COOH、*CO等关键中间体的出现。CO2吸附测试和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 SAS/Tr-COF可以暴露丰富的金属活性位点,有效捕获CO2分子;形成的Fe-N电荷桥可以为电子从Tr-COF单元迁移到原子分散的Fe中心提供额外的通道,实现载流子分离,从而使所吸收的CO2在Fe SAS/Tr-COF上可有效还原为CO。为此,这项工作不仅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高效催化剂的合理设计,而且为有效的 CO2 光催化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图 2. Fe SAS/Tr-COF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论文第一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后冉蕾(香港城市大学香江学者),通讯作者为侯军刚教授。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6920.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侯军刚,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1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入职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1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Fellowship (JSPS Fellowship),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任特别研究员,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人工光合作用研究所任特聘研究员,于2018年1月聘为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太阳能分解水领域的研究,致力于发展能源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与集成组装方法,建立微纳米结构、能带结构、电荷传输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实施太阳能光催化体系在光能、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高效转换,实现高效太阳能转化。至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1篇,IF=11.994)、Energy Environ. Sci. (3篇,IF=29.518)、Adv. Energy Mater. (2篇,IF=16.721)、Adv. Funct. Mater. (1篇,IF=12.124)、Nano Energy (4篇,IF=12.343)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影响因子IF>29的3篇,IF>10的11篇),被Chem. Rev.、Nat. Mater.、Prog. Mater. Sci.、Nano Today、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期刊引用1696次,H指数为3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等。2014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7年入选大连理工大学星海优青人才培育计划的资助。在重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进行邀请报告;自2017年担任《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青年编委以及Angew. Chem. Int. Ed.、Energ.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ACS Nano、ACS Catal.、Small、Appl. Catal. B.、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 · JACS|主题: 517, 订阅: 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 15:16 , Processed in 0.089149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