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魏炜、马光辉在光控增效型全肿瘤细胞疫苗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199

帖子

3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 09:28: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肿瘤细胞疫苗(whole tumor cell vaccine,TCV)是经典的个体化肿瘤免疫疗法,但TCV免疫原性弱且引起的免疫反应个体差异大,亟需通过学科交叉发展新理念和新技术,实现TCV的按需免疫增效。近日,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合作,创建了新型TCV平台,依据肿瘤进展情况在接种部位按需实施近红外光照,以此实现最佳的脉冲免疫增效。相关工作于7月26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3-40207-y)。
图1近红外照射调控全肿瘤细胞疫苗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
  肿瘤疫苗通过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是极具前景的肿瘤免疫疗法。其中,TCV包含了患者所有潜在的肿瘤抗原,可以通过多价免疫应答减少免疫逃逸,进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个体化免疫治疗。但以往的TCV均需通过经验式的多次接种来维持免疫反应,患者的肿瘤样本较为珍贵,使得疫苗的制备和存储存在较大困难,并且难以针对患者个体充分发挥免疫疗效。
  面对上述挑战,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院士和魏炜研究员团队基于肿瘤免疫治疗及生物剂型工程的多年研究基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田志远教授展开交叉合作研究。
  研究团队首先发展了新的TCV制备过程,将具有光热效应的纳米颗粒负载于肿瘤细胞中,通过近红外光照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内源性免疫佐剂热休克蛋白,反复冻融后形成光控型TCV(LN-TCV)。单次免疫后,近红外光照诱导接种部位的温热反应可产生温和的炎症效应,进而招募抗原提呈细胞并促进了后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提出了用于监测肿瘤生长速率波动的新指标(FTGR),以此理性指导在接种部位提供近红外光照的最佳时机,使得脉冲增效能够精准契合肿瘤的发展进程。上述LN-TCV在多种细胞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模型(CDX)以及人源化的患者来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X)中展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证明了“光控免疫”的新理念在肿瘤疫苗中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据研究人员介绍,上述成果仍属于临床前研究,实际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鉴于该体系构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未来转化研究时以期实现TCV从肿瘤细胞扩展到肿瘤组织的混合细胞,也可以通过可穿戴贴片式LED和远程控制系统扩展临床适用场景,实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个体化治疗。
  近年来,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院士团队魏炜研究员创制了一系列药物和疫苗递送新剂型,在动物模型上成功用于肿瘤、传染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并且部分剂型已通过医院伦理批准进入个体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相关工作相继发表于Nat Nanotechnol 2023, 10.1038/s41565-023-01378-3、Nat Nanotechnol 2021, 16, 1413、Sci Transl Med 2021, 13, eabb6981、Nat Biomed Eng 2023, accepted、Nat Biomed Eng 2021, 5, 414、Nat Biomed Eng 2021, 5, 968、Sci Adv 2021, 7, eabd7614、Sci Adv 2021, 7, eaba2458、Sci Adv 2020, 6, eaay7735、Sci Adv 2019, 5, eaaw3192、Nat Commun 2022, 13, 4214、Nat Commun 2021, 12, 6399、Nat Commun 2019, 10, 5165、Nat Commun 2017, 8, 14537等期刊上。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孟佳琦、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吕岩霖、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鲍威尔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魏炜、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田志远为共同通讯作者,过程工程所为本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207-y
       文章来源:过程所
       马光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 现担任过程工程副所长,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年,日本群马大学工学部纤维高分子工学科,获学士学位。1993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高分子工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2001年  先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工学部、大学院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2001年2-3月获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资助,赴美国Lehigh大学和New Hampshire 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到过程工程所工作。获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2009年亚洲青年女科学奖(由Elsevier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共同评审)。研究方向为均一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重点探索均一生物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分离介质、药物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细胞微载体的应用。发展了国际领先的尺寸均一微球的制备技术和装备,制备出了多种微球产品,如多糖介质、聚合物介质、超大孔介质等,部分产品完成规模化生产,并在生物分离领域成功获得了应用和推广。还制备出了尺寸均一的聚乳酸系列微球、多糖微球、智能型微球等,并作为药物载体获得了好的应用结果,成果得到美国辉瑞、GE公司、英国联合利华等知名企业的重视,合作进行了成果转化。主持多项国家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撰写了8本英文学术专著中的8章,编写了6本英文丛书,3本中文专业书,主译学术书1本,在国际期刊发表了100多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
        魏炜,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优青。2004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硕博连读,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2013年成为首位破格晋升的副研究员,201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JAC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70篇,H因子28,他引3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43篇,10篇为封面文章,参与编写中英文论著5部。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药学会青年药剂学奖、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北京市高创人才计划。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18:50 , Processed in 0.08932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