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王浩伟教授团队制备超高抗疲劳3D打印铝合金并发文Nature Materials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215

帖子

38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0:00: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浩伟教授团队在抗疲劳3D打印铝合金方向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Materials发表题为“Achieving Ultrahigh Fatigue-Resistant AlSi10Mg Alloys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论文,该工作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
        研究团队通过优化材料成分和打印工艺,制备出具有超高疲劳强度的TiB2改性AlSi10Mg合金,其疲劳极限高达260MPa (R=0.1), 是其他3D打印铝合金的两倍,并超过了传统锻造铝合金。
        该研究论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但承益、助理教授崔宇驰、副教授吴一和陈哲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陈哲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在2017年研发的高强韧增材制造TiB2改性AlSi10Mg合金(Acta Materialia 129, 2017,183-193)工作基础上再次取得突破。
         据统计,超过80%工程结构部件的失效源于材料疲劳,这使得材料的疲劳成为困扰工程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制备几何形状复杂的轻质结构件,然而打印过程中带来的打印缺陷会极大程度降低3D打印材料的疲劳强度,成为限制其应用的最大瓶颈。如何提升3D打印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图1、高抗疲劳3D打印AlSi10Mg合金:(A)优化后3D打印AlSi10Mg合金疲劳强度为其他3D打印铝合金的两倍,(B)同时超过了传统高强铝合金;(C)3D打印AlSi10Mg合金的跨尺度疲劳性能验证;(D)3D打印AlSi10Mg合金的跨尺度结构设计与优化
        研究团队的陈哲教授、但承益博士后等人以3D打印AlSi10Mg合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尺度结构成分优化和疲劳性能表征工作。该研究工作首次提出3D打印过程中,由于快速凝固而形成的微纳共晶双相三维网络结构可有效抑制疲劳裂纹的萌生。研究团队通过FIB加工制备不含打印缺陷的微米级疲劳样品,基于纳米压痕仪开展扫描电镜内的原位疲劳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AlSi10Mg合金中的微纳共晶网络结构可以有效限制位错运动,抑制疲劳损伤累积和疲劳裂纹的萌生,其微米级样品的疲劳极限高达抗拉强度的80%(470 MPa)以上。
         基于此原理,该研究小组通过在AlSi10Mg合金粉末中引入TiB2形核颗粒,大幅降低材料的打印缺陷,成功制备出超高疲劳强度的TiB2改性AlSi10Mg合金,其宏观样品的疲劳极限可高达260MPa,接近抗拉强度的一半,是其他3D打印铝合金的两倍。研究团队对通过疲劳极限后的样品进行了-CT扫描和TEM表征,其微纳共晶网络结构保存完整,没有明显的疲劳裂纹萌生,进一步证实微纳共晶双相三维网络结构具有超高抗疲劳性能。
图2、高抗疲劳亚微米共晶网络结构:(A)通过疲劳极限测试的样品内未出现明显裂纹;(B-C)通过 μ-CT 引导激光定位切削至近样品表面的孔洞;(D-H)孔洞周围的亚微米共晶网络基本保持完整,位错运动被限制在网络结构内部
        该研究指出,通过技术革新将打印缺陷消除或控制在亚微米尺寸范围内,3D打印AlSi10Mg合金的抗疲劳性有望进一步增强。此外,这种由3D打印实现的抗疲劳损伤机制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抗疲劳双/多相合金系统的设计以及其他3D打印制备技术。
        特别感谢TESCAN中国和蔡司中国对本研究工作的技术支持以及上海浡原检测有限公司提供的原位实验支持。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971137,52101043,52101179) 等项目的资助。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特种材料研究所,是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王浩伟教授任负责人,与国际著名大学和大型企业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
        研究所主要从事新型特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成形技术研究,多年来承担各类国家重大项目五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300篇,获授权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王浩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 1992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得铸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2-1994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1996-1997德国STUTTGART大学客座研究员和MAX-PLANCK金属研究所博士后。1999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材料中心研究中心主任、航空航天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2:13 , Processed in 0.09382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