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沈其龙、薛小松等在铜催化偶联反应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25

主题

53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09:09: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铜催化的偶联反应是现代有机化学构建碳-碳键与碳-杂原子键的最重要和最古老反应之一。然而铜催化反应的发展一度落后于在其之后发现的钯催化偶联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铜催化反应机理复杂,阻碍了科学家们对铜催化剂的理性思考和设计。一般认为,铜催化反应过程中一价铜与亲电底物氧化加成生成三价铜中间体是该催化循环的决速步。然而,由于高价态的金属络合物往往不稳定,很难被分离鉴定。因此,相关机理研究十分具有挑战性且存在争议。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沈其龙研究员、薛小松研究员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ohn F. Hartwig教授合作,在低价铜至高价铜的氧化加成过程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xidative addition of an alkyl halide to form a stable Cu(III) product》为题,于2023年9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DOI:10.1126/science.adg9232),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在上述研究中,利用三氟甲基可以稳定铜-碳键的特性,沈其龙课题组发现可以实现对催化反应中氧化加成/还原消除两个基元反应的能垒的调控,因而利用两种结构确定的三氟甲基一价铜配合物与卤代乙腈反应,在室温下实现了一价铜至三价铜的氧化加成过程。其中,氧化加成过程中生成的四配位离子型和五配位中性的三价铜络合物均被分离表征,而这类络合物此前被认为是铜催化偶联反应中的关键中间体。在此基础上,沈其龙课题组详细研究了该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并与薛小松课题组合作对该基元反应的可能途径进行了理论计算。实验和计算化学共同支持离子型和中性一价铜物种经历了不同的反应路径:离子型一价铜的氧化加成反应经历了主要为SN2类型、次要为卤原子转移(XAT)的混合反应途径;而中性一价铜物种则通过XAT路径,经由二价铜中间体生成三价铜产物。
图 铜(I)与烷基卤化物氧化加成反应机理及铜(III)氧化加成络合物结构
  沈其龙课题组在此研究中观测到联吡啶配位的中性一价铜物种具有远高于离子型一价铜物种的反应活性,这一结果广泛用印证了铜介导烷基亲电试剂的炔基化、胺化等反应中的配体加速效应。鉴于氧化加成往往被认为是铜催化反应的限速步骤,理解配体对该过程速率的影响有助于设计更加高效的催化体系。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罗永睿、研究助理李预立,沈其龙研究员、John F. Hartwig教授和薛小松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分析测试中心吴剑博士提供了核磁共振测试方面的支持。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面上项目以及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大力资助。
       文章来源:上海有机所
       沈其龙,上海有机所研究员。1996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年7月硕士毕业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7月毕业于美国麻省大学Dartmouth分校, 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于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已在Chemical Revie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 Chem Int Ed 等杂志发表十余篇文章,引用数超过350次。        
        薛小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师从程津培院士,并于同年留校任教。2018年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2017年9月-2020年8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师从Ken Houk院士。2021年8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7:59 , Processed in 0.08941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