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张兰、憨勇等在细菌铁死亡、铜死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81

主题

98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09:13: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铁、铜是所有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诸多生物过程的基础元素。研究发现铁、铜的胞内富集可引发肿瘤细胞铁死亡或铜死亡,在抑制癌症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铁死亡是由于胞内铁过载、活性氧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及谷胱甘肽耗竭引起的肿瘤细胞死亡;铜死亡是通过铜与三羧酸循环的脂化组分直接结合,引发脂酰化蛋白聚集、铁硫蛋白损失及蛋白毒性应激导致的肿瘤细胞死亡。铁、铜离子具有剂量依赖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性,那么生物安全剂量下的铁、铜离子是否能诱导细菌发生铁死亡或铜死亡,微环境刺激(如pH改变、光热刺激等)能否促进细菌对离子的摄入,加速细菌发生铁死亡、铜死亡尚未可知。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备了铁掺杂的硅酸钛钙“纳米剑”,在聚醚醚酮(PEEK)表面制备了铜掺杂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研究表明,“纳米剑”的降解引起局部pH值升高,削弱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质子动力,减少了细菌ATP的合成,降低了细菌膜模量,细菌胞膜在“纳米剑”作用下发生扭曲甚至被刺穿,导致胞内物质泄漏。同时,由于细菌膜通透性增加,细菌摄入了过多的铁离子,出现胞内铁富集、脂质过氧化和谷胱甘肽耗竭等铁死亡现象。重要的是,由于细菌、细胞对微环境响应存在差异性,“纳米剑”在有效清除种植体表面入侵细菌的同时,改善了成骨细胞响应及骨整合,在临床感染种植体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以“Alkaline Nanoswords Coordinate Ferroptosis-like Bacterial Death for Antibiosis and Osseointegration”为题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
图1.钛种植体表面铁掺杂硅酸钛钙“纳米剑”的制备流程图及其抗菌与骨整合
         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探究了近红外照射下铜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抗感染,提高组织整合的性能。研究表明,温和的光热刺激增加了细菌膜的通透性,加速了铜离子的摄入,导致了细菌的二氢脂酰胺s-乙酰转铁酶聚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4失活以及铁氧还蛋白和脂酰合成酶的不稳定等,引发了包括MRSA、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细菌发生铜死亡。在近红外照射下,成纤维细胞响应有所上调,种植体表面软组织整合有所改善,这种多功能涂层复合光热的治疗策略在提高PEEK临床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以“Low-Dose Cu Ions Assisted by Mild Thermal Stimulus Inducing Bacterial Cuproptosis-Like Death for Antibiosis and Biointegration”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上。
         西安交通大学张兰教授和憨勇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薛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重点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2c10960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08197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憨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95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1998.1于西安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9-1997.12赴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合作研究,2001.2-2002.1任韩国首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1年授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3年授聘博士生导师,2005年授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任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至今任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分会“生物材料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委。
         张兰,女,1982年1月生,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04、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材料学博士。主要从事锆、钛表层纳米晶及氧化物纳米管的形成机制及性能研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20:45 , Processed in 0.08698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