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易小艺教授课题组在催化合成N2H4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复制链接]

80

主题

97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16:55: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院易小艺教授课题组在催化合成N2H4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创新开发钌基分子催化剂体系,首次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电催化NH3氧化直接合成N2H4和H2,并发现了过渡金属分子催化剂催化NH3氧化新模式。这一工作对“氨-氢”循环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为探索新型催化剂,并应用于从氨中提取能量,甚至为无水N2H4的工业制备提供新路线。该成果以“Direct synthesis of hydrazine by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ruthenium-catalyzed ammonia oxidation”发表在Nat. Catal.上(DOI: 10.1038/s41929-023-01025-z),中南大学为完成单位,博士生陈果为本文第一作者,易小艺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
钌氨配合物电催化氨氧化直接合成N2H4示意图
         联胺(N2H4,又称肼)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基础化学品,在航天、化工、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现有国内外生产企业仍采用100多年前的Raschig法,间接法制备N2H4,即NH3化学氧化后,分离吖嗪中间体,再水解吖嗪制备N2H4。由于N2H4氧化电位低,NH3脱氢转化为N2H4(△G = 44 kcal/mol)需要克服热力学更有利的N2H4脱氢转化为N2(△G = -36 kcal/mol)的竞争反应,因此该方法面临的工业流程繁琐、副产物多、能耗高等瓶颈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严重制约N2H4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催化氨氧化直接合成N2H4的报道。因此,催化NH3氧化合成N2H4极具有科学挑战性。
         该研究设计合成了吡啶吡咯钌基分子催化剂[Ru(K2-N,N’-dpp)(bpy)(S-dmso)(NH3)]⋅PF6(CSU-2)。在0.5 Vvs.Cp2Fe+/0的外加电势下电催化氨氧化,获得唯一阳极产物N2H4(TOF = 34.4 h-1);在1.0 V vs. Cp2Fe+/0的外加电势下,催化效率明显提高,阳极产物为N2H4(TOF = 238.9 h-1)和N2(TOF = 1.8 h-1),N2H4/N2选择性仍高达99.3%;在低浓度NH3电解实验中,NH3的转化率高达35 %。以上电催化的阴极产物均为H2,100%原子经济。机理研究表明,通过Ru(II)-aminyl和Ru(III)-iminyl氮自由基双分子偶合是N2H4高效生成的主要原因。相对于NH3亲核进攻形成N2,双分子偶合过程在动力学上的明显优势是N2H4/N2高选择性的主要原因。
该项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1190)、中南大学前沿交叉项目(2023QYJC019)、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JJ30689)、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10170)支持。该研究内容已申请国家专利、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际专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25-z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
        易小艺,男,1975年生,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升华猎英”学者。担任无机化学系系主任,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2010年进入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配位催化、无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推出新的合成反应和路线,改进和绿化现有的陈旧合成方法,不断地创造与开发新的物种,研究材料的构效关系、揭示新规律,并推广到实际应用中。目前,将研究成果拓展到高纯光电材料制备、石油、资源化工等行业,相继取得创新性成果。入校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子课题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4项,校级开放课题多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8人(20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19人。指导学生获得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4项,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2人次,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次。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参编《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配位化学》等教材,获得比亚迪优秀教师奖(2018),中南大学优秀班导师标兵(2018),研究生教学质量优秀奖(2020),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202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14:08 , Processed in 0.09528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